超空泡航行体流动外形设计及水动力特性分析
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5页 |
1.2.1 国内外超空泡武器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2 超空泡航行体流体动力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2.3 空化流场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超空泡流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第27-53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超空泡基本原理 | 第27-31页 |
2.2.1 空泡的产生与分类 | 第27-30页 |
2.2.2 空泡流的无量纲参数 | 第30-31页 |
2.3 数学模型 | 第31-36页 |
2.3.1 多相流模型 | 第31页 |
2.3.2 控制方程 | 第31-32页 |
2.3.3 湍流模型 | 第32-34页 |
2.3.4 空化模型 | 第34-36页 |
2.4 数值计算方法 | 第36-46页 |
2.4.1 OpenFOAM介绍 | 第36-37页 |
2.4.2 有限体积离散 | 第37-44页 |
2.4.3 N-S方程组求解算法 | 第44-46页 |
2.5 模型及方法验证 | 第46-52页 |
2.5.1 二维NACA66(MOD)翼型算例 | 第46-49页 |
2.5.2 三维圆盘空化器算例 | 第49-5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可机动超空泡航行体流动外形设计 | 第53-78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超空泡航行体工作原理 | 第53-54页 |
3.3 超空泡航行体流动外形布局方案 | 第54-57页 |
3.3.1 主要性能指标 | 第54页 |
3.3.2 动力系统方案 | 第54页 |
3.3.3 控制面布局方案 | 第54-55页 |
3.3.4 空泡流型方案 | 第55-57页 |
3.4 空泡几何外形计算 | 第57-62页 |
3.4.1 空泡形态概述 | 第57-58页 |
3.4.2 空泡最大长度及直径计算 | 第58-62页 |
3.5 空化器设计 | 第62-65页 |
3.5.1 空化器外形及尺寸 | 第62-63页 |
3.5.2 空化器开孔影响 | 第63-65页 |
3.6 航行体主体外形设计 | 第65-67页 |
3.6.1 前体外形设计 | 第66页 |
3.6.2 后体外形设计 | 第66-67页 |
3.7 控制面设计 | 第67-76页 |
3.7.1 楔形翼设计 | 第67-69页 |
3.7.2 组合空化翼型设计 | 第69-76页 |
3.8 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超空泡航行体水动力特性数值仿真分析 | 第78-107页 |
4.1 引言 | 第78页 |
4.2 三维水翼水动力特性分析 | 第78-81页 |
4.2.1 模型及算例设置 | 第78页 |
4.2.2 三维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78-81页 |
4.3 超空泡航行体水动力特性分析 | 第81-105页 |
4.3.1 模型及算例设置 | 第81-82页 |
4.3.2 航行体加速过程空化流场特性研究 | 第82-91页 |
4.3.3 航行体小攻角情况下空化流场特性研究 | 第91-95页 |
4.3.4 航行体主空泡与控制面相互作用分析 | 第95-10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07-108页 |
5.2 下一步研究建议和展望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