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金融法论文

中国互联网金融安全监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2-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5-17页
        1.3.1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7-20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7-18页
        2.1.1 互联网金融第17页
        2.1.2 金融安全第17-18页
        2.1.3 金融安全监管第18页
    2.2 理论基础第18-20页
        2.2.1 公共利益论第18页
        2.2.2 监管捕获论第18-19页
        2.2.3 监管辨证论第19-20页
第3章 中国互联网金融安全监管的现状第20-31页
    3.1 中国互联网金融安全监管概述第20-24页
        3.1.1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第21-22页
        3.1.2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第22-23页
        3.1.3 中国当前金融安全监管体系第23-24页
    3.2 当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第24-28页
        3.2.1 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事件频发第25-26页
        3.2.2 金融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护第26-27页
        3.2.3 存在监管捕获现象第27页
        3.2.4 互联网信息安全风险蔓延第27-28页
    3.3 互联网金融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第28-31页
        3.3.1 分业监管架构下导致监管失位第28-29页
        3.3.2 “去中介化”弱化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第29-30页
        3.3.3 监管机构缺乏权威性和专业性第30页
        3.3.4 缺少对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行业标准等约束第30-31页
第4章 国外互联网金融安全监管经验借鉴第31-36页
    4.1 国外互联网金融安全监管的概况第31-34页
        4.1.1 英国互联网金融安全监管特点及方向第32-33页
        4.1.2 美国互联网金融安全监管特点及方向第33-34页
    4.2 国外互联网金融安全监管的经验启示第34-36页
        4.2.1 建立统一的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的金融安全管理体制第34页
        4.2.2 以行为监管适应混业经营模式下的新金融业态第34页
        4.2.3 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第34-36页
第5章 中国互联网金融安全监管的建议和对策第36-42页
    5.1 变革安全监管体系框架以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第36-38页
        5.1.1 合并“一行三会”监管职能第36-37页
        5.1.2 建立新的功能监管模式第37-38页
        5.1.3 界定地方金融安全监管职能、权力和责任第38页
    5.2 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第38-39页
        5.2.1 剥离监管机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第38-39页
        5.2.2 立法明确金融消费者保护责任范围第39页
    5.3 提升金融安全监管部门专业化程度第39-40页
        5.3.1 摆脱行政干预对于监管实施的影响第39-40页
        5.3.2 金融行业监管职能和发展职能分离第40页
    5.4 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第40-42页
        5.4.1 建立风险监测统一平台第41页
        5.4.2 加快征信体系建设第41-42页
结论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问题研究
下一篇:走私罪司法认定标准的合理完善--以海外代购行为之入罪条件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