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引言 | 第8-20页 |
·信息熵理论 | 第8-13页 |
·熵理论的概述 | 第8-11页 |
·信息熵的基本性质 | 第11-12页 |
·信息熵的优势 | 第12-13页 |
·基于DEM的地形信息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土地利用信息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信息熵在径流中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0-25页 |
·清水河流域概况 | 第20-22页 |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植被 | 第20-21页 |
·地质、地貌 | 第21页 |
·气候与水文 | 第21页 |
·土壤情况 | 第21-22页 |
·蔡家川概况 | 第22-25页 |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植被 | 第22-23页 |
·地质、地貌 | 第23-24页 |
·气候与水文 | 第24页 |
·土壤情况 | 第24-25页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5-36页 |
·项目来源 | 第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36页 |
·基于信息熵理论的DEM地形信息研究方法 | 第26-33页 |
·基于DEM的流域提取方法 | 第26-29页 |
·DEM地形信息容量的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DEM地形信息容量的量化指标的提取 | 第31-33页 |
·基于信息熵理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基于信息熵理论分析径流对各影响因子熵的敏感性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4. 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清水河流域和蔡家川流域地形信息分析 | 第36-49页 |
·地形数据来源 | 第36页 |
·基于DEM提取流域的方法 | 第36-42页 |
·DEM的生成 | 第36-37页 |
·河网的提取 | 第37-42页 |
·不同集水面积阈值的河网提取 | 第37页 |
·临界支撑面积的选择 | 第37-42页 |
·提取流域DEM | 第42页 |
·DEM地形信息容量分析 | 第42-4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7-49页 |
5. 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清水河流域和蔡家川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 第49-57页 |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确定 | 第49-51页 |
·土地利用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51-52页 |
·清水河和蔡家川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动态变化 | 第52-5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5-57页 |
6. 径流对土地利用信息熵的敏感性分析 | 第57-60页 |
·径流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57页 |
·基于信息熵理论分析径流量对土地利用信息熵的敏感性 | 第57-5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8-60页 |
7. 结果与讨论 | 第60-63页 |
·结果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68页 |
导师简介 | 第68-69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