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7-24页 |
1 引言 | 第17-18页 |
1.1 恶性肿瘤现状 | 第17页 |
1.2 化疗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2 碳量子点的性质 | 第18-19页 |
2.1 概述 | 第18页 |
2.2 碳量子点的荧光特性 | 第18-19页 |
3 碳量子点的修饰方法 | 第19-21页 |
3.1 表面钝化法 | 第19-20页 |
3.2 掺杂法 | 第20-21页 |
4 载药系统的介绍 | 第21-22页 |
4.1 去铁蛋白纳米笼 | 第21-22页 |
4.2 阿霉素 | 第22页 |
5 课题设计和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磁性碳量子点标记的去铁蛋白纳米笼给药系统的制备研究 | 第24-5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1.1 仪器 | 第24-25页 |
1.2 试剂 | 第2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5-32页 |
2.1 磁性碳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 | 第25-27页 |
2.1.1 柠檬酸和聚乙烯亚胺的比例 | 第26页 |
2.1.2 微波辅助时间 | 第26页 |
2.1.3 Gd-CDs的透射电镜表征 | 第26页 |
2.1.4 Gd-CDs的元素分析 | 第26页 |
2.1.5 Gd-CDs的Zeta电位 | 第26页 |
2.1.6 Gd-CDs的光学分析 | 第26-27页 |
2.2 Gd-CDs/AFn/(DOX)/FA给药系统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1 去铁蛋白AFn的制备 | 第27页 |
2.2.2 Gd-CDs/AFn的制备 | 第27页 |
2.2.3 Gd-CDs/AFn/FA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4 药物与载体比例的影响 | 第28页 |
2.2.5 Gd-CDs/AFn(DOX)/FA的制备 | 第28页 |
2.3 DOX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8-29页 |
2.3.1 紫外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8页 |
2.3.2 标准曲线和线性关系考察 | 第28页 |
2.3.3 精密度实验 | 第28-29页 |
2.3.4 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 第29页 |
2.4 Gd-CDs/AFn(DOX)/FA物理化学性质的考察 | 第29-30页 |
2.4.1 紫外全波长扫描 | 第29页 |
2.4.2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 第29页 |
2.4.3 纳米复合物稳定性考察 | 第29-30页 |
2.4.5 粒径和电位考察 | 第30页 |
2.4.5 Gd-CDs/AFn(DOX)/FA形态观察 | 第30页 |
2.5 DOX含量测定HPLC方法的建立 | 第30-31页 |
2.5.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30页 |
2.5.2 专属性实验 | 第30-31页 |
2.5.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1页 |
2.5.4 精密度试验 | 第31页 |
2.6 Gd-CDs/AFn(DOX)/FA的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 第31页 |
2.7 体外核磁成像 | 第31-32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50页 |
3.1 磁性碳量子点的构建及分析 | 第32-40页 |
3.1.1 柠檬酸和聚乙烯亚胺的比例 | 第32页 |
3.1.2 微波加热时间 | 第32-33页 |
3.1.3 Gd-CDs的表征 | 第33-34页 |
3.1.4 Gd-CDs的XPS能谱元素分析 | 第34-35页 |
3.1.5 Gd-CDs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35页 |
3.1.6 Gd-CDs的Zeta电位 | 第35-36页 |
3.1.7 Gd-CDs的光学性质 | 第36-39页 |
3.1.8 pH对Gd-CDs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 DOX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0-42页 |
3.2.1 DOX测定波长 | 第40页 |
3.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0-41页 |
3.2.4 精密度实验 | 第41页 |
3.2.5 DOX与Gd-CDs/AFn/FA投料比的确定 | 第41-42页 |
3.3 Gd-CDs/AFn(DOX)/FA物理化学性质的考察 | 第42-46页 |
3.3.1 紫外光谱图分析 | 第42-43页 |
3.3.2 红外光谱图分析 | 第43-44页 |
3.3.3 纳米复合物稳定性考察 | 第44-45页 |
3.3.4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的确定 | 第45-46页 |
3.3.5 Gd-CDs/AFn(DOX)/FA纳米粒子形态 | 第46页 |
3.4 DOX的含量测定方法 | 第46-48页 |
3.4.1 专属性实验 | 第46-47页 |
3.4.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7页 |
3.4.3 精密度实验 | 第47-48页 |
3.5 DOX体外释放的结果 | 第48-49页 |
3.6 体外核磁成像 | 第49-5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Gd-CDs/AFn(DOX)/FA纳米给药系统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和靶向性研究 | 第52-61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52-53页 |
1.1 仪器 | 第52-53页 |
1.2 试剂 | 第53页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5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2.1 细胞培养 | 第53-54页 |
2.2 Gd-CDs/AFn(DOX)/FA对MCF-7 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54-55页 |
2.2.1 MTT法的实验步骤 | 第54-55页 |
2.2.3 Gd-CDs和Gd-CDs/AFn对MCF-7 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55页 |
2.2.4 MCF-7 细胞对Gd-CDs/AFn(DOX)/FA的摄取 | 第55页 |
2.2.5 Gd-CDs/AFn(DOX)/FA对MCF-7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第55页 |
3 结果与结论 | 第55-60页 |
3.1 Gd-CDs和Gd-CDs/AFn对MCF-7 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55-56页 |
3.2 MCF-7 细胞对Gd-CDs/AFn(DOX)/FA的摄取 | 第56-58页 |
3.3 Gd-CDs/AFn(DOX)/FA对MCF-7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第58-6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去铁蛋白纳米笼靶向给药系统的体内药效学研究 | 第61-67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61-62页 |
1.1 仪器 | 第61-62页 |
1.2 试剂 | 第62页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6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2-64页 |
2.1 S180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 第62-63页 |
2.2 给药方案与动物分组 | 第63页 |
2.3 药效评价标准 | 第63-64页 |
2.3.1 瘤体积的测量 | 第63页 |
2.3.2 抑瘤率的测量 | 第63页 |
2.3.3 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 | 第63-6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4-66页 |
3.1 Gd-CDs/AFn(DOX)/FA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 第64-6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去铁蛋白纳米笼靶向给药系统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67-7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67-68页 |
1.1 仪器 | 第67-68页 |
1.2 试剂 | 第6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8-70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68页 |
2.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68页 |
2.3 动物血浆的处理 | 第68-69页 |
2.4 方法学验证 | 第69-70页 |
2.4.1 方法专属性 | 第69页 |
2.4.2 DOX血浆标准曲线 | 第69页 |
2.4.3 准确度 | 第69页 |
2.4.4 提取回收率 | 第69页 |
2.4.5 精密度 | 第69-70页 |
2.5 给药与血浆样品的采集 | 第70页 |
3 实验结果与结论 | 第70-75页 |
3.1 方法学考察 | 第70-73页 |
3.1.1 专属性实验 | 第70页 |
3.1.2 血浆浓度标准曲线 | 第70-71页 |
3.1.3 准确度实验 | 第71页 |
3.1.4 血浆提取回收率 | 第71-72页 |
3.1.5 精密度实验 | 第72-73页 |
3.2 药时曲线 | 第73-7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Gd-CDs/AFn(DOX)/FA在荷瘤小鼠体内成像研究 | 第76-80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76页 |
1.1 仪器 | 第76页 |
1.2 试药 | 第7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6-77页 |
2.1 荷瘤小鼠模型的构建 | 第76-77页 |
2.2 Gd-CDs/AFn(DOX)/FA的体内核磁成像的研究 | 第77页 |
2.2.1 实验动物 | 第77页 |
2.2.2 Gd-CDs/AFn(DOX)/FA的体内核磁成像的研究 | 第77页 |
3 实验结果与结论 | 第77-79页 |
3.1 Gd-CDs/AFn(DOX)/FA的体内核磁成像的研究 | 第77-79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全文总结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