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碳和Al2O3混杂增强Al-Si合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简介 | 第13-18页 |
1.2.1 结构、性能及应用 | 第13-15页 |
1.2.2 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分散性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 碳纳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3.1 组织及性能研究 | 第18-20页 |
1.3.2 制备方法研究 | 第20-21页 |
1.3.3 增强机理研究 | 第21-22页 |
1.4 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4.1 组织及性能研究 | 第22-23页 |
1.4.2 制备方法研究 | 第23-24页 |
1.4.3 增强机理研究 | 第24页 |
1.5 氧化铝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6 多相共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7 本文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7-38页 |
2.1 实验材料及主要设备 | 第27-2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7-28页 |
2.2 实验原理 | 第28-31页 |
2.2.1 碳纳米管表面改性 | 第28-29页 |
2.2.2 石墨烯表面改性 | 第29-30页 |
2.2.3 制备复合材料方案设计 | 第30-31页 |
2.3 材料制备工艺 | 第31-33页 |
2.4 材料性能及分析测试方法 | 第33-38页 |
2.4.1 外测试 | 第33页 |
2.4.2 光学显微分析 | 第33页 |
2.4.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3-34页 |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4页 |
2.4.5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4页 |
2.4.6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 | 第34页 |
2.4.7 致密度测试 | 第34-35页 |
2.4.8 硬度测试 | 第35-36页 |
2.4.9 压缩性能测试 | 第36页 |
2.4.10 剪切性能测试 | 第36页 |
2.4.11 拉伸性能测试 | 第36-38页 |
第3章 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分散结果分析 | 第38-47页 |
3.1 碳纳米管分散结果分析 | 第38-43页 |
3.1.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1.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3.1.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3.1.4 没食子酸对碳纳米管的分散机理讨论 | 第42-43页 |
3.2 石墨烯分散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3.2.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3.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3.2.3 芦丁对石墨烯的分散机理讨论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复合材料热压烧结工艺及性能研究 | 第47-59页 |
4.1 不同碳纳米管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 不同烧结工艺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 第48-53页 |
4.3 不同石墨烯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 不同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 第54-55页 |
4.5 断口分析及断裂机理探讨 | 第55-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复合材料热等静压烧结工艺及性能研究 | 第59-77页 |
5.1 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 第59-60页 |
5.2 复合材料的物相分析 | 第60-65页 |
5.3 复合材料的致密度与显微组织 | 第65-66页 |
5.4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66-73页 |
5.4.1 硬度 | 第66-68页 |
5.4.2 拉伸性能 | 第68-69页 |
5.4.3 压缩性能 | 第69-70页 |
5.4.4 剪切性能 | 第70-73页 |
5.5 增强机理及断裂机理探讨 | 第73-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