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17-19页 |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1.5.2 本文可能的不足 | 第18-19页 |
2 电子货币及货币政策传导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电子货币发展阶段及电子货币的概念界定 | 第19-23页 |
2.1.1 电子货币概念 | 第19-20页 |
2.1.2 电子货币概念的拓展 | 第20-21页 |
2.1.3 虚拟货币与比特币 | 第21-23页 |
2.2 电子货币的特征 | 第23-24页 |
2.3 电子货币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3.1 货币供给理论 | 第24-25页 |
2.3.2 传统货币需求理论 | 第25页 |
2.3.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货论 | 第25-27页 |
2.3.3.1 利率传导机制 | 第25-26页 |
2.3.3.2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 第26页 |
2.3.3.3 信贷传导机制 | 第26页 |
2.3.3.4 汇率传导机制 | 第26-27页 |
3 电子货币对货币层次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7-39页 |
3.1 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现状 | 第28-30页 |
3.1.1 以法币为基础的电子货币的发展现状 | 第28-29页 |
3.1.2 以第三方支付为基础的电子货币的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3.2 电子货币对货币层次划分的影响 | 第30-32页 |
3.2.1 传统货币层次划分原则 | 第30-31页 |
3.2.2 电子货币的替代作用 | 第31-32页 |
3.3 电子货币对各货币层次的影响分析 | 第32-36页 |
3.3.1 各货币层次货币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2 货币乘数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3 货币流通速度影响 | 第35-36页 |
3.4 基于基础货币调控机制下的中央银行地位及货币政策失灵分析 | 第36-39页 |
3.4.1 对中央银行的直接影响 | 第36-37页 |
3.4.2 货币政策失灵 | 第37-39页 |
4 电子货币对货币层次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9-50页 |
4.1 指标选择及样本数据说明 | 第39页 |
4.1.1 模型变量的选择 | 第39页 |
4.1.2 模型样本数据的说明 | 第39页 |
4.2 平稳性检验 | 第39-43页 |
4.3 协整检验 | 第43-48页 |
4.3.1 协整检验理论基础 | 第43-44页 |
4.3.2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44-46页 |
4.3.3 误差修正模型 | 第46-48页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5 基于电子货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 | 第50-53页 |
5.1 货币政策调控机制调整 | 第50页 |
5.2 法律体系建设 | 第50-51页 |
5.3 金融监管体系建设 | 第51页 |
5.4 微观主体行为意识培养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