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生物能及其利用论文

海藻与油页岩的燃烧与热解特性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7页
        1.1.1 生物质能利用的背景和意义第14-15页
        1.1.2 油页岩利用的背景及意义第15-17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7-20页
    1.3 课题来源及本文的主要内容第20-22页
        1.3.1 课题来源第20页
        1.3.2 主要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海藻与油页岩的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研究第22-39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实验部分第22-26页
        2.2.1 实验装置及设备第22-24页
        2.2.2 实验材料第24页
        2.2.3 实验步骤第24-25页
        2.2.4 干燥曲线的数学模型第25-26页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6-37页
        2.3.1 不同含水率下马尾藻干燥特性分析第26-27页
        2.3.2 不同质量下马尾藻与油页岩干燥特性分析第27-29页
        2.3.3 不同干燥温度下马尾藻与油页岩干燥特性分析第29-31页
        2.3.4 干燥模型的拟合结果分析第31-35页
        2.3.5 物料干燥扩散系数第35-36页
        2.3.6 物料干燥活化能第36-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海藻与油页岩的热解特性研究第39-67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实验设备、材料与方法第39-42页
        3.2.1 实验装置第39-40页
        3.2.2 实验材料第40-41页
        3.2.3 实验方法第41-42页
    3.3 热解表观动力学模型第42-43页
    3.4 实验结果分析第43-65页
        3.4.1 小球藻的热解特性第43-48页
        3.4.2 小球藻的催化热解特性及机理分析第48-53页
        3.4.3 马尾藻、油页岩及其混合物的热解特性第53-56页
        3.4.4 马尾藻、桉树及其混合物的热解特性第56-59页
        3.4.5 气氛对混合物热解的影响第59-61页
        3.4.6 升温速率对热解的影响第61-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四章 海藻与油页岩的燃烧烟气污染物排放特性第67-97页
    4.1 引言第67页
    4.2 实验设备、材料和方法第67-72页
        4.2.1 材料第67页
        4.2.2 实验装置第67-68页
        4.2.3 实验方法第68-70页
        4.2.4 实验误差分析第70-72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2-96页
        4.3.1 马尾藻的燃烧第72-77页
        4.3.2 油页岩的燃烧第77-83页
        4.3.3 马尾藻和油页岩混合燃烧第83-89页
        4.3.4 混合燃烧中物料的相互作用对燃烧产物排放影响第89-96页
    4.4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五章 海藻与油页岩的微波热解特性研究第97-119页
    5.1 引言第97-98页
    5.2 实验设备、材料及方法第98-103页
        5.2.1 实验设备第98-101页
        5.2.2 实验材料第101-102页
        5.2.3 方法第102-103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3-118页
        5.3.1 不同微波功率对马尾藻热解的影响第103-105页
        5.3.2 不同金属氧化物对马尾藻热解的影响第105-107页
        5.3.3 不同金属盐对马尾藻热解的影响第107-109页
        5.3.4 不同桉树添加量对马尾藻热解的影响第109-110页
        5.3.5 不同微波功率对油页岩热解的影响第110-112页
        5.3.6 不同金属氧化物对油页岩热解的影响第112-114页
        5.3.7 不同金属盐对油页岩热解的影响第114-116页
        5.3.8 油页岩与马尾藻的混合热解特性第116-118页
    5.4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第六章 生活垃圾的微波热解特性研究第119-126页
    6.1 引言第119页
    6.2 实验设备、材料及方法第119-120页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20-125页
    6.4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结论与展望第126-130页
    研究结论第126-128页
    创新点第128-129页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0-142页
致谢第142-143页
附件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弹性约束作用下各种截面剪力墙的局部屈曲分析
下一篇:基于聚丙烯晴基碳纤维的高强度超级电容的设计与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