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生物质气内燃发电机组控制器开发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生物质气发电研究现状与控制系统发展 | 第13-15页 |
1.2.1 国内外生物质气发电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外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1.3 当前生物质气内燃发电机组控制器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论文组织安排 | 第16-18页 |
第2章 控制器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方案 | 第18-28页 |
2.1 生物质气内燃发电机组控制器需求分析 | 第18-19页 |
2.2 生物质气内燃发电机组控制器总体方案 | 第19-22页 |
2.2.1 传统发电机组控制系统方案 | 第19-20页 |
2.2.2 生物质气内燃发电机组控制器设计方案 | 第20-22页 |
2.3 生物质气内燃发电机组控制器控制算法 | 第22-27页 |
2.3.1 电压电流有效值计算方法 | 第22页 |
2.3.2 基于快速傅立叶变换的电能质量分析 | 第22-25页 |
2.3.3 基于功率补偿的转速PID控制算法 | 第25-26页 |
2.3.4 基于电流补偿的电压PID控制算法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生物质气内燃发电机组控制器硬件设计方案 | 第28-42页 |
3.1 主控制器STM32F103 | 第29-30页 |
3.2 信号调理与采样电路 | 第30-33页 |
3.2.1 电压信号调理与采样电路 | 第30-31页 |
3.2.2 电流信号调理与采样电路 | 第31页 |
3.2.3 油压与水温采样电路 | 第31-32页 |
3.2.4 干接点信号采样电路 | 第32-33页 |
3.3 时钟同步电路 | 第33-34页 |
3.4 内燃发动机调速电路 | 第34-35页 |
3.5 同步发电机调压电路 | 第35-36页 |
3.6 人机交互电路 | 第36-38页 |
3.7 RS485/Modbus通讯电路 | 第38页 |
3.8 GPRS通讯模块接口电路 | 第38-39页 |
3.9 电源电路 | 第39-41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生物质气内燃发电机组控制器软件设计方案 | 第42-62页 |
4.1 Keil集成开发环境简介 | 第42页 |
4.2 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 | 第42-43页 |
4.3 软件总体控制结构 | 第43-45页 |
4.4 控制系统任务 | 第45-57页 |
4.4.1 系统主程序设计 | 第45-46页 |
4.4.2 按键扫描任务 | 第46页 |
4.4.3 发电机组启停控制任务 | 第46-48页 |
4.4.4 LED指示任务 | 第48-49页 |
4.4.5 液晶显示任务 | 第49-50页 |
4.4.6 电压电流计算任务 | 第50-51页 |
4.4.7 干接点输入模块任务 | 第51-52页 |
4.4.8 继电器输出控制任务 | 第52-53页 |
4.4.9 调速模块控制任务 | 第53-54页 |
4.4.10 调压模块控制任务 | 第54-55页 |
4.4.11 内燃发电机组保护控制任务 | 第55页 |
4.4.12 GPRS任务 | 第55-57页 |
4.5 RS485/Modbus通迅 | 第57-59页 |
4.5.1 Modbus协议简介 | 第57-58页 |
4.5.2 Modbus通讯规约 | 第58页 |
4.5.3 RS485/Modbus通讯任务 | 第58-59页 |
4.6 中断程序设计 | 第59-61页 |
4.6.1 软件定时采样中断程序 | 第59-60页 |
4.6.2 发电机组转速输入捕捉中断程序 | 第60-6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生物质气内燃发电机组控制器系统测试 | 第62-74页 |
5.1 控制器抗干扰设计 | 第62-64页 |
5.2 内燃发电机组控制器启停控制测试 | 第64-65页 |
5.3 内燃发电机组控制器保护功能测试 | 第65-66页 |
5.4 内燃发电机组控制器通讯功能测试 | 第66-67页 |
5.5 内燃发电机组控制器调速功能测试 | 第67-68页 |
5.6 内燃发电机组控制器调压功能测试 | 第68-69页 |
5.7 内燃发电机组控制器人机交互测试 | 第69-72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1-82页 |
附件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