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及影像空间特征的地表覆盖变化检测方法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8页 |
1.2 地表覆盖变化检测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2.2 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3-2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3 章节安排 | 第25-2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地表覆盖变化检测理论与方法 | 第29-49页 |
2.1 地表覆盖变化范畴与概念 | 第29-35页 |
2.1.1 地表覆盖变化检测范畴 | 第30-33页 |
2.1.2 地表覆盖变化检测概念 | 第33-35页 |
2.2 地表覆盖变化检测的技术流程 | 第35-41页 |
2.2.1 遥感影像数据准备 | 第36-38页 |
2.2.2 两期影像预处理 | 第38-39页 |
2.2.3 影像特征选择 | 第39页 |
2.2.4 检测结果评价 | 第39-41页 |
2.3 地表覆盖变化检测方法分析 | 第41-45页 |
2.3.1 地表覆盖变化检测研究进展 | 第41-43页 |
2.3.2 地表覆盖变化检测方法比较 | 第43-45页 |
2.4 地表覆盖变化检测方法分类 | 第45-47页 |
2.4.1 地表覆盖直接变化检测 | 第45-46页 |
2.4.2 地表覆盖间接变化检测 | 第46-47页 |
2.5 地表覆盖变化检测影像源分析 | 第47-4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遥感影像特征提取技术研究 | 第49-75页 |
3.1 影像特征与空间特征概述 | 第49-51页 |
3.1.1 影像特征与特征提取 | 第49-50页 |
3.1.2 影像空间特征 | 第50-51页 |
3.2 局部空间信息谱特征 | 第51-52页 |
3.3 影像空间结构特征 | 第52-54页 |
3.4 遥感影像特征分类体系 | 第54-61页 |
3.4.1 光谱特征 | 第54-55页 |
3.4.2 形状结构特征 | 第55-57页 |
3.4.3 纹理特征 | 第57-59页 |
3.4.4 拓扑特征 | 第59-60页 |
3.4.5 语义特征 | 第60-61页 |
3.5 影像对象相关性特征 | 第61-69页 |
3.5.1 方法背景 | 第61-62页 |
3.5.2 算法流程 | 第62-65页 |
3.5.3 实验与讨论 | 第65-67页 |
3.5.4 方法参数分析 | 第67-69页 |
3.6 地表覆盖变化检测中的影像特征设计 | 第69-73页 |
3.6.1 特征选择流程 | 第70-72页 |
3.6.2 影像特征分析 | 第72-7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影像局部空间信息保持的地表覆盖变化检测 | 第75-90页 |
4.1 信息论与信息谱理论基础 | 第75-76页 |
4.2 局部空间信息谱相似的地表覆盖变化检测方法 | 第76-82页 |
4.2.1 方法整体技术流程 | 第77-79页 |
4.2.2 局部空间信息谱的定量描述 | 第79-80页 |
4.2.3 地表覆盖变化幅度测度 | 第80-81页 |
4.2.4 变化检测阈值选择 | 第81-82页 |
4.3 实验与结果 | 第82-88页 |
4.3.1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82-85页 |
4.3.2 精度比较 | 第85-88页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8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地表覆盖变化检测的影像空间结构方法 | 第90-120页 |
5.1 间接比较后变化检测技术 | 第90-94页 |
5.1.1 间接比较后变化检测 | 第90-91页 |
5.1.2 影像监督分类方法 | 第91-92页 |
5.1.3 影像智能分类器分析 | 第92-94页 |
5.2 形态学空间结构方法概述 | 第94页 |
5.3 方法提出背景 | 第94-95页 |
5.4 方法基本思路 | 第95-98页 |
5.5 算法具体流程 | 第98-101页 |
5.6 实验与分析 | 第101-118页 |
5.6.1 研究区域 | 第101-105页 |
5.6.2 实验方法 | 第105-109页 |
5.6.3 结果分析 | 第109-11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分析 | 第120-123页 |
6.1 本文方法结论 | 第120页 |
6.2 本文方法比较分析 | 第120-12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3-126页 |
7.1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123-125页 |
7.2 将来的研究工作及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9页 |
攻博士期间完成论文 | 第139-141页 |
攻博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 第141-142页 |
获奖情况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