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高速模数转换器的发展动态 | 第12-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17-18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超高速时间交织模数转换器的基础及发展动态 | 第20-27页 |
2.1 传统高速模数转换技术 | 第20-24页 |
2.1.1 并行式ADC | 第20-21页 |
2.1.2 流水线式ADC | 第21-23页 |
2.1.3 折叠内插式ADC | 第23-24页 |
2.2 时间交织模数转换技术的原理 | 第24-25页 |
2.3 时间交织模数转换器的发展动态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超高速时间交织模数转换器结构的研究 | 第27-81页 |
3.1 时间交织ADC的系统架构 | 第27-37页 |
3.1.1 单通道ADC的功耗分析 | 第27-31页 |
3.1.2 级精度分析 | 第31-34页 |
3.1.3 时间交织ADC交织因子的优化 | 第34-36页 |
3.1.4 时间交织ADC的系统架构 | 第36-37页 |
3.2 超高速时间交织ADC的时钟研究 | 第37-55页 |
3.2.1 时钟发生电路的研究 | 第37-48页 |
3.2.2 多相时钟电路的研究 | 第48-55页 |
3.3 时间交织ADC的失配误差分析与校正 | 第55-79页 |
3.3.1 时间交织ADC失调失配的分析与校正 | 第56-59页 |
3.3.2 时间交织ADC增益失配的分析与校正 | 第59-62页 |
3.3.3 时间交织ADC采样时间失配的分析与校正 | 第62-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四章 超高速时间交织模数转换器的物理实现 | 第81-120页 |
4.1 单通道流水线ADC的设计 | 第81-92页 |
4.1.1 自举开关的设计 | 第81-83页 |
4.1.2 采样保持电路的设计 | 第83-88页 |
4.1.3 MDAC的设计 | 第88-90页 |
4.1.4 单通道流水线ADC的仿真验证 | 第90-92页 |
4.2 超高速时间交织ADC的设计 | 第92-119页 |
4.2.1 时钟发生器电路的物理实现 | 第92-99页 |
4.2.2 多相时钟电路的物理实现 | 第99-106页 |
4.2.3 失配误差校正的物理实现 | 第106-110页 |
4.2.4 带隙基准电路的设计 | 第110-112页 |
4.2.5 高速LVDS接.的设计 | 第112-114页 |
4.2.6 双通道超高速时间交织ADC的版图设计 | 第114-117页 |
4.2.7 双通道超高速时间交织ADC的仿真验证 | 第117-11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五章 超高速时间交织模数转换器的测试及分析 | 第120-131页 |
5.1 多相时钟发生器的测试与分析 | 第120-122页 |
5.2 时间交织ADC的测试与分析 | 第122-129页 |
5.2.1 时间交织ADC的测试结果 | 第122-127页 |
5.2.2 时间交织ADC测试结果的分析 | 第127-12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44-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