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2章 转型时期我国县委书记监督的理论分析 | 第25-36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5-28页 |
2.1.1 转型时期的内涵和特征 | 第25-27页 |
2.1.2 县委书记监督的内涵及其特殊性 | 第27-28页 |
2.2 转型时期县委书记监督的理论依据 | 第28-32页 |
2.2.1 权力分立制衡理论 | 第28-30页 |
2.2.2 党内监督理论 | 第30-31页 |
2.2.3 民主监督理论 | 第31-32页 |
2.3 转型时期我国加强县委书记监督的重要意义 | 第32-36页 |
2.3.1 加强我国县委书记监督是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 | 第33页 |
2.3.2 加强我国县委书记监督有利于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 第33-34页 |
2.3.3 加强我国县委书记监督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 第34-35页 |
2.3.4 加强我国县委书记监督有利于廉政文化的建设 | 第35-36页 |
第3章 转型时期我国县委书记监督的现状分析 | 第36-51页 |
3.1 转型时期我国县委书记监督取得的成效 | 第36-41页 |
3.1.1 监督教育:县委书记树立正确的“三观” | 第36-38页 |
3.1.2 制度建设:县委书记监督规章不断充实 | 第38-39页 |
3.1.3 监督实践:县委书记监督具体措施得以展开 | 第39-41页 |
3.2 转型时期我国县委书记监督失效的主要表现 | 第41-45页 |
3.2.1 上级监督疏忽 | 第41-42页 |
3.2.2 同级监督失效 | 第42-43页 |
3.2.3 民主监督不畅 | 第43-44页 |
3.2.4 民主党派监督未落实 | 第44-45页 |
3.2.5 监督制度落实难 | 第45页 |
3.3 转型时期我国县委书记监督乏力的原因分析 | 第45-51页 |
3.3.1 县委书记权力的集中性 | 第46-47页 |
3.3.2 干部委任制度不健全 | 第47-48页 |
3.3.3 监督机制流于形式 | 第48-49页 |
3.3.4 道德制约松弛 | 第49-50页 |
3.3.5 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 | 第50-51页 |
第4章 转型时期加强我国县委书记监督的路径选择 | 第51-61页 |
4.1 规范权力:形成县委书记权力制约流程 | 第51-53页 |
4.1.1 界定权力的合法来源 | 第51-52页 |
4.1.2 厘清县委书记权力的界限 | 第52页 |
4.1.3 完善县委书记权力运行程序 | 第52-53页 |
4.2 制度构建:形成县委书记监督体系 | 第53-56页 |
4.2.1 落实上级巡视制度,加强上级对县委书记的监督 | 第54页 |
4.2.2 科学化分权,强化同级人大和纪委的监督 | 第54-55页 |
4.2.3 落实县委书记选任制度,弱化委任制度 | 第55页 |
4.2.4 强化县委书记腐化惩戒机制 | 第55-56页 |
4.3 党内民主:强化县委书记党内监督 | 第56-58页 |
4.3.1 营造党内民主氛围,形成自我约束 | 第56-57页 |
4.3.2 民主集中制下实现具体过程的统筹监督 | 第57页 |
4.3.3 通过县权公开机制的构建完善民主监督 | 第57页 |
4.3.4 通过建立县域民主运行机制实现监督 | 第57-58页 |
4.4 道德建设:形成县委书记自我约束机制 | 第58-59页 |
4.4.1 加强全体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 | 第58页 |
4.4.2 强化领导干部楷模的影响力 | 第58-59页 |
4.5 社会监督:构建县委书记全方位监督网络 | 第59-61页 |
4.5.1 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形成社会监督机构 | 第59页 |
4.5.2 加大信息公开程度,提升媒体监督地位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