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2页 |
1.1 穴位贴敷法实验研究进展 | 第10-20页 |
1.1.1 穴位贴敷法的历史沿革 | 第10页 |
1.1.2 穴位贴敷法的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1.1.3 穴位贴敷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 第11-14页 |
1.1.4 穴位贴敷法抗肿瘤 | 第14-15页 |
1.1.5 穴位贴敷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 第15-16页 |
1.1.6 穴位贴敷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 第16-17页 |
1.1.7 穴位贴敷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 第17-18页 |
1.1.8 穴位贴敷法治疗其他疾病 | 第18-19页 |
1.1.9 穴位贴敷法的药学研究 | 第19-20页 |
1.2 大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第2章 大蒜硝黄膏穴位贴敷体外透皮吸收实验研究 | 第22-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药品与试剂 | 第22-23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1.3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2.2.1 大黄蒽醌类成分测定方法 | 第23-25页 |
2.2.2 体外透皮吸收实验 | 第25-27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7-33页 |
2.3.1 不同部位皮肤对大黄蒽醌类成分透皮特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2 不同赋形剂对大黄蒽醌类成分透皮特性的影响 | 第28-30页 |
2.3.3 不同配伍对大黄蒽醌类成分透皮特性的影响 | 第30-33页 |
第3章 大蒜硝黄膏穴位贴敷体内透皮吸收实验研究 | 第33-4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33页 |
3.1.2 主要试药 | 第33-34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39页 |
3.2.1 大黄蒽醌类成分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 第34-38页 |
3.2.2 体内透皮吸收实验 | 第38-39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9-41页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1-44页 |
4.1 讨论 | 第41-42页 |
4.2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