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7页 |
1.1 复合污染的现状 | 第8页 |
1.2 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其危害 | 第8-9页 |
1.3 铬污染现状及其治理 | 第9-10页 |
1.4 持久性有机物的污染现状及其危害 | 第10-12页 |
1.5 微生物燃料电池及其应用 | 第12页 |
1.6 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微生物 | 第12-13页 |
1.7 沉积物燃料电池及其应用 | 第13-14页 |
1.8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阴极 | 第14页 |
1.9 产电微生物的电子传递机制 | 第14-16页 |
1.10 本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7-23页 |
2.1 采集土壤样品 | 第17页 |
2.2 铬还原菌种分离筛选方法 | 第17-18页 |
2.3 菌株的初步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 | 第18页 |
2.4 Cr(Ⅵ)测定方法 | 第18页 |
2.5 MFC组装 | 第18-19页 |
2.6 MFC电极扫描电镜及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 第19-20页 |
2.7 沉积物分析 | 第20页 |
2.8 沉积物燃料电池的构建 | 第20-21页 |
2.9 阳极表面产电生物膜的扫描电镜观察,DNA的提取和MiSeq的 16SrRNA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 第21-22页 |
2.10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3-36页 |
3.1 Cr(Ⅵ)还原菌株分离筛选结果 | 第23-25页 |
3.2 Cr(Ⅵ)还原菌株LZU-26 在MFC中的应用及其电子传递机制 | 第25-28页 |
3.3 沉积物燃料电池(SMFC)总有机碳(TOC)的去除率 | 第28-29页 |
3.4 沉积物燃料电池 (SMFC)的产电情况和Cr(Ⅵ)的去除 | 第29-31页 |
3.5 沉积物燃料电池(SMFC)的长期运行 | 第31-32页 |
3.6 沉积物燃料电池(SMFC)阳极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32-3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6-43页 |
4.1 Cr(Ⅵ)还原菌株分离筛选 | 第36-37页 |
4.2 Cr(Ⅵ)还原菌株在MFC中的应用 | 第37-38页 |
4.3 沉积物燃料电池(SMFC)总有机碳(TOC)的去除率 | 第38-39页 |
4.4 沉积物燃料电池(SMFC)的产电情况和Cr(Ⅵ)的去除 | 第39-41页 |
4.5 沉积物燃料电池(SMFC)的长期运行 | 第41页 |
4.6 沉积物燃料电池(SMFC)阳极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41-4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3-44页 |
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