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21页 |
一、研究缘起与目的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三、相关概念与理论视角 | 第16-19页 |
四、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五、研究范畴说明 | 第20-21页 |
上篇 文本、权力与记忆 | 第21-75页 |
第一章“沙家浜”记忆的形成:1958-1965 | 第21-45页 |
第一节 纪实文学中“沙家浜”记忆的源叙述 | 第21-22页 |
第二节“沙家浜”核心记忆主题的生成:军民鱼水情深 | 第22-37页 |
第三节 核心记忆的流变:传奇式地下工作到正面型武装斗争 | 第37-45页 |
第二章 主流话语中“沙家浜”记忆的建构:1965-1976 | 第45-61页 |
第一节 作为红色符号的《沙家浜》 | 第46-53页 |
第二节 作为政治认同工具的《沙家浜》 | 第53-58页 |
第三节 权力与成熟的红色符号 | 第58-61页 |
第三章 新时期“沙家浜”记忆的叙述:1977-2005 | 第61-75页 |
第一节 没落的样板戏与记忆断裂 | 第61-64页 |
第二节 被召回的政治资产 | 第64-66页 |
第三节 多重话语力量的协商:电视剧《沙家浜》 | 第66-72页 |
第四节 权力与爱国主义想象 | 第72-75页 |
下篇 空间、权力与记忆 | 第75-96页 |
第四章 红色记忆的漂移:革命地理神话“沙家浜” | 第75-96页 |
第一节 红色资源的争夺 | 第75-78页 |
第二节 革命纪念馆里“有意味”的叙事 | 第78-87页 |
第三节 商业旅游里红色记忆的漂移 | 第87-96页 |
结语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