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 abstract | 第10-14页 |
| 缩略词表 | 第15-16页 |
| 引言 | 第16-18页 |
| 第一部分 材料和方法 | 第18-25页 |
| 1. 实验的材料 | 第18-20页 |
| 1.1 实验的动物 | 第18页 |
| 1.2 实验的仪器 | 第18-19页 |
| 1.3 主要手术仪器及检测用品 | 第19页 |
| 1.4 实验试剂或药品 | 第19-20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 2.1 动物分组 | 第20页 |
| 2.2 造模方法及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20-22页 |
| 2.3 施治方法 | 第22页 |
| 2.4 穴位定取 | 第22-23页 |
| 2.5 操作方法 | 第23-24页 |
| 3. 指标测定方法 | 第24页 |
| 3.1 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海马部DA表达 | 第24页 |
| 3.2 Elisa法 检测血清SP及CGRP含量变化 | 第24页 |
| 4. 统计方法 | 第24-25页 |
| 第二部分 结果和分析 | 第25-33页 |
| 1. 干预过程中各组实验大鼠基本情况观察 | 第25页 |
| 2. 行为学观察结果 | 第25-29页 |
| 2.1 各组实验大鼠进食量观察结果 | 第25-26页 |
| 2.2 各组实验大鼠体重观察结果 | 第26-27页 |
| 2.3 各组实验大鼠旷场实验水平方向运动总位移观察结果 | 第27-28页 |
| 2.4 各组实验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次数观察结果 | 第28-29页 |
| 3. 各组实验大鼠胃电图慢波参数比较结果 | 第29页 |
| 4. 各组实验大鼠胃排空率测定结果 | 第29-30页 |
| 5. 各组实验大鼠海马部DA平均光密度值和组织切片结果 | 第30-31页 |
| 6. 各组实验大鼠血清中SP含量 | 第31-32页 |
| 7. 各组实验大鼠血清中CGRP含量 | 第32-33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3-39页 |
| 1.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 第33-35页 |
| 1.1 中医对抑郁症疾病的认识 | 第33页 |
| 1.2 中医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3-34页 |
| 1.3 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研究 | 第34页 |
| 1.4 选穴依据 | 第34-35页 |
| 2.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第35-36页 |
| 3. 抑郁症与胃肠动力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 第36-37页 |
| 4. 多巴胺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 | 第37页 |
| 5. 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胃肠动力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 第37-39页 |
| 5.1 P物质与胃肠动力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 第37-38页 |
| 5.2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胃肠动力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 第38-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 附图 | 第48-49页 |
| 综述 针刺治疗抑郁症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第4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