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边界 | 第15-21页 |
1.2.1 相关概念 | 第15-20页 |
1.2.2 研究边界 | 第20-2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21-37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1-30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30-3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39-41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案例分析 | 第41-79页 |
2.1“场所精神” | 第41-54页 |
2.1.1“场所精神”的缘起与发展脉络 | 第41-52页 |
2.1.2“场所精神”的理论内涵 | 第52-54页 |
2.2 当代“场所精神”相关的重要理论支撑 | 第54-60页 |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55-56页 |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56-58页 |
2.2.3 历史遗产保护理论 | 第58-60页 |
2.3 相关案例 | 第60-77页 |
2.3.1 芝加哥海军码头改造 | 第60-64页 |
2.3.2 新加坡克拉码头改造 | 第64-67页 |
2.3.3 横滨大栈桥客运码头 | 第67-70页 |
2.3.4 中山岐江公园 | 第70-73页 |
2.3.5 上海外滩十六铺码头 | 第73-7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三章“场所”理论指导下的城市废旧码头改造再利用探析 | 第79-105页 |
3.1 城市废旧码头改造再利用的要素分析 | 第81-88页 |
3.1.1 自然环境要素 | 第81-83页 |
3.1.2 人文环境要素 | 第83-84页 |
3.1.3 历史人工要素 | 第84-86页 |
3.1.4 空间功能要素 | 第86-88页 |
3.2 城市废旧码头改造再利用的原则 | 第88-96页 |
3.2.1 地域、视觉与文脉的交融——场所文脉原则 | 第88-90页 |
3.2.2 历史遗存的保护与传承——原真性原则 | 第90-91页 |
3.2.3 营造可接近的滨水码头空间——亲水性原则 | 第91-92页 |
3.2.4 营造和谐自然的生态空间——生态化原则 | 第92-94页 |
3.2.5 创造公众的空间——公共性原则 | 第94-95页 |
3.2.6 营造系统的城市空间——整体性原则 | 第95-96页 |
3.3 城市废旧码头改造再利用的模式 | 第96-103页 |
3.3.1 生态公园型 | 第96-98页 |
3.3.2 住宅居住型 | 第98-99页 |
3.3.3 文化娱乐型 | 第99-101页 |
3.3.4 综合开发型 | 第101-10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四章 青岛小麦岛废旧码头的改造再利用设计 | 第105-130页 |
4.1 基于“场所”理论的小麦岛废旧码头改造再利用的目标 | 第105-108页 |
4.1.1 社会目标 | 第105-106页 |
4.1.2 生态目标 | 第106-107页 |
4.1.3 经济目标 | 第107-108页 |
4.2 基于“场所”理论的青岛小麦岛改造再利用设计理念 | 第108页 |
4.3 小麦岛废旧码头改造再利用的背景与现状 | 第108-119页 |
4.3.1 历史背景 | 第108-114页 |
4.3.2 小麦岛废旧码头的现状分析 | 第114-117页 |
4.3.3 小麦岛废旧码头改造再利用的必要性 | 第117-119页 |
4.4 小麦岛废旧码头改造再利用的空间布局与设计策略 | 第119-127页 |
4.4.1 空间布局 | 第119页 |
4.4.2 设计策略 | 第119-12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7-13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130-131页 |
5.2 展望 | 第131-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