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5-14页 |
一、道家与道教 | 第5-8页 |
二、和与太和 | 第8-9页 |
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 第9-14页 |
第一章 太和观之渊源 | 第14-35页 |
第一节 《老子》之和:冲气以为和 | 第16-27页 |
第二节 《庄子》之和:天和、人和、心和 | 第27-32页 |
第三节 《易传》之和:保合太和 | 第32-35页 |
第二章 《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指归》的太和天道观 | 第35-43页 |
第一节 《河上公章句》的“太和”“精气” | 第35-38页 |
第二节 《老子指归》的“天地生于太和,太和生于虚冥” | 第38-43页 |
第三章 《太平经》的太和政治观 | 第43-52页 |
第一节 政治伦理依据之“元气” | 第44-48页 |
第二节 政治伦理之“太和” | 第48-52页 |
第四章 《黄庭经》的太和修养观 | 第52-58页 |
第一节 吐纳行气:“食气太和精”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存思“太和”之神 | 第54-56页 |
第三节 《黄庭经》太和修养观的价值意义 | 第56-58页 |
余论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