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

环境议题在地方都市报中的媒介呈现研究--以《大河报》2013-2016年环境报道为例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文献综述第10-15页
        1.3.1 环境新闻定义、特征及社会功能研究第10-13页
        1.3.2 国内外环境新闻发展史研究第13-14页
        1.3.3 环境新闻实务研究第14-15页
    1.4 研究问题第15-16页
    1.5 研究方法第16页
    1.6 创新之处第16-17页
2 研究设计第17-21页
    2.1 研究对象第17页
    2.2 样本选择第17-18页
    2.3 类目建构第18-20页
    2.4 信度检验第20-21页
3 环境议题在《大河报》中的报道来源分析第21-28页
    3.1 以自采稿件为主,转载权威央媒为辅第21-22页
    3.2 以政府信源为主,信源使用逐渐单一第22-28页
4 环境议题在《大河报》中的报道内容分析第28-38页
    4.1 以本省城市地区为主,议题地域性显著第28-31页
    4.2 以大气污染议题为主,议题时效性强第31-36页
    4.3 以呈现政府正面形象为主,议题呈现主体差异化第36-38页
5 环境议题在《大河报》中的报道方式分析第38-51页
    5.1 版面位置总体靠前,四年比重呈U型变化第38-41页
    5.2 图文并用,报道配图率下降第41-42页
    5.3 标题显著度呈下降趋势,降低议题视觉吸引力第42-45页
    5.4 消息为主,议题深度性不足第45-47页
    5.5 报道倾向由负转正,降低环境风险性呈现第47-51页
6 环境议题在媒介呈现中的问题、原因及改进建议第51-56页
    6.1 存在问题第51-52页
        6.1.1 信源使用失衡,政府“一家之言”趋势明显第51页
        6.1.2 聚焦城市环境,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第51-52页
        6.1.3 负面报道减少,新闻监督功能有弱化倾向第52页
    6.2 原因探析第52-54页
        6.2.1 环境新闻对信源权威性要求较高第52-53页
        6.2.2 都市报环境新闻生产商品化取向第53页
        6.2.3 记者编辑相关专业知识存在欠缺第53-54页
    6.3 改进建议第54-56页
        6.3.1 倾听多元声音,通过交互式报道促进民众参与第54页
        6.3.2 多视角切入环境议题,深挖农村环境新闻富矿第54-55页
        6.3.3 提升队伍专业水平,强化记者环境问题意识第55-56页
7 结语第56-58页
致谢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附录第62-64页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论文目录第62页
    B 编码表第62-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暴恐事件中媒体报道框架与集体记忆的在线协作书写--以“11·13”巴黎暴恐案为例
下一篇:产业与监管:我国微博的发展历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