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高层建筑幕墙立柱连接处接触问题的参数化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6页
    1.1 概述第7-8页
        1.1.1 玻璃幕墙第7页
        1.1.2 高层玻璃幕墙风荷载第7-8页
    1.2 国内外幕墙发展情况第8-11页
        1.2.1 国外幕墙发展及现状第8-9页
        1.2.2 国内幕墙发展及现状第9-11页
    1.3 幕墙特点及其性能要求第11-12页
        1.3.1 幕墙的特点第11-12页
        1.3.2 幕墙的性能要求第12页
    1.4 国内外幕墙研究现状第12-15页
        1.4.1 国外幕墙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2 国内幕墙研究现状第13-15页
    1.5 课题研究意义第15页
    1.6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第15-16页
第二章 有限元法及ABAQUS接触分析第16-29页
    2.1 有限元法原理第16-17页
    2.2 屈服准则第17-18页
    2.3 有限元软件ABAQUS第18-19页
    2.4 接触问题概述第19-20页
        2.4.1 接触分类第19页
        2.4.2 适用范围第19-20页
    2.5 接触形成第20-23页
        2.5.1 接触的追踪方式第21-22页
        2.5.2 接触的离散方式第22页
        2.5.3 接触的约束施加方式第22-23页
    2.6 接触属性第23-25页
        2.6.1 接触压力—过盈模型第23-24页
        2.6.2 摩擦模型第24-25页
        2.6.3 阻尼接触模型第25页
    2.7 接触的收敛与诊断第25-26页
    2.8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26-27页
        2.8.1 创建部件和特征第26页
        2.8.2 装配第26-27页
        2.8.3 单元的选取第27页
        2.8.4 网格的划分第27页
        2.8.5 定义相互作用第27页
    2.9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幕墙立柱连接处的力学模型研究第29-48页
    3.1 本章研究背景第29-31页
    3.2 幕墙立柱与插芯的连接构造第31-32页
    3.3 模型的边界条件第32-33页
    3.4 本构关系第33-34页
    3.5 本章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4页
    3.6 极限承载力判定标准第34-35页
    3.7 多跨铰接静定梁模型第35-43页
        3.7.1 正常受力下立柱的应力对比分析第35-36页
        3.7.2 正常受力下立柱的挠度对比分析第36-37页
        3.7.3 立柱的极限承载力对比分析第37-38页
        3.7.4 极限承载力下立柱的应力对比分析第38-39页
        3.7.5 结构的破坏机理及正常受力下插芯的应力对比分析第39-41页
        3.7.6 极限承载力下插芯的应力对比分析第41-42页
        3.7.7 不同插芯壁厚对极限承载力的对比分析第42-43页
    3.8 双跨连续梁模型第43-46页
        3.8.1 立柱的应力对比分析第44页
        3.8.2 立柱的挠度对比分析第44-45页
        3.8.3 极限承载力下立柱的应力对比分析第45页
        3.8.4 立柱的极限承载力对比分析第45-46页
    3.9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大跨度层高的幕墙立柱力学性能分析第48-55页
    4.1 本章研究背景第48页
    4.2 “铝合金立柱 +铝合金插芯”的工作原理分析和基本假定第48-49页
    4.3 大跨度层高处立柱两种加强方式的对比第49-51页
    4.4 大跨度立柱采用双跨梁形式的加强第51-52页
    4.5 大跨度立柱采用双跨梁形式的参数化分析第52-54页
    4.6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幕墙立柱与横梁连接处的力学分析第55-70页
    5.1 本章研究背景第55页
    5.2 横梁设计第55-56页
        5.2.1 横梁荷载第55-56页
        5.2.2 立柱和横梁的连接设计第56页
    5.3 横梁与立柱连接形式第56-59页
        5.3.1 角码插接式介绍第56-57页
        5.3.2 角码胀浮式介绍第57-59页
    5.4 节点连接形式第59-61页
        5.4.1 刚性连接节点第59页
        5.4.2 半刚性连接节点第59-60页
        5.4.3 铰接连接节点第60-61页
    5.5 角码插接式的计算分析第61-66页
        5.5.1 模型的建立第61-62页
        5.5.2 不同连接形式的计算分析第62-64页
        5.5.3 有限元结果与结构力学求解的挠度对比第64页
        5.5.4 不同连接形式的应力分析第64-66页
    5.6 角码胀浮式的计算分析第66-68页
        5.6.1 模型的建立第66页
        5.6.2 不同连接形式的计算分析第66-67页
        5.6.3 不同连接形式的应力分析第67-68页
    5.7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第70-72页
    6.1 结论第70-71页
    6.2 研究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77页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单跨多层装配式蜂窝型空间钢网格盒式结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EPC模式下空间钢网格结构多目标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