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英文缩写 | 第10-11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1 UC模型的建立 | 第11-13页 |
1.1.1 化学刺激诱导法 | 第11-13页 |
1.1.2 免疫诱导法 | 第13页 |
1.1.3 复合法 | 第13页 |
1.1.4 IL-2 基因敲除模型与IL-7 转基因模型 | 第13页 |
1.2 UC治疗进展 | 第13-14页 |
1.2.1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 | 第13-14页 |
1.2.2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 第14页 |
1.2.3 免疫抑制剂 | 第14页 |
1.2.4 抗菌药物 | 第14页 |
1.3 益生菌与UC | 第14-15页 |
1.4 肠道菌群与UC | 第15页 |
1.5 双歧杆菌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5.1 调节和改善肠道疾病 | 第15-16页 |
1.5.2 抗肿瘤作用 | 第16页 |
1.5.3 增强人体免疫力 | 第16页 |
1.5.4 抗衰老 | 第16-17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7-43页 |
第一章 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建立 | 第18-27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1.1.2 实验试剂 | 第18页 |
1.1.3 溶液配制 | 第18-19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1.2.1 模型建立 | 第19页 |
1.2.2 检测指标和方法 | 第19-22页 |
1.3 统计学处理 | 第22页 |
1.4 结果 | 第22-25页 |
1.4.1 DSS对小鼠一般活动情况的影响 | 第22页 |
1.4.2 DSS对小鼠的体重变化的影响 | 第22-23页 |
1.4.3 DSS对小鼠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的影响 | 第23页 |
1.4.4 DSS对小鼠结肠外观形态及长度的变化的影响 | 第23-24页 |
1.4.5 DSS对小鼠结肠组织损伤的影响 | 第24页 |
1.4.6 DSS对小鼠DAI值影响 | 第24-25页 |
1.5 讨论 | 第25-27页 |
第二章 MIMBB75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 第27-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1.1 实验动物及材料 | 第27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2.1.2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2.1 造模与给药 | 第28页 |
2.2.2 样品的采集及制备 | 第28页 |
2.2.3 检测指标 | 第28-29页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29页 |
2.4 结果 | 第29-33页 |
2.4.1 MIMBb75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第29页 |
2.4.2 MIMBb75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3 MIMBb75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血红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4 MIMBb75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外观形态及长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5 MIMBb75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损伤的影响 | 第32页 |
2.4.6 MIMBb75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DAI值的影响 | 第32-33页 |
2.5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MIMBB75对DSS诱导的UC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35-43页 |
3.1 材料 | 第35页 |
3.2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3.3.1 小鼠肠道食糜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3.3.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 第36页 |
3.3.3 PCR扩增 | 第36-37页 |
3.3.4 变形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37-38页 |
3.3.5 V3区回收条带的PCR扩增 | 第38页 |
3.3.6 克隆测序 | 第38-39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3.5.1 MIMBb75对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3.5.2 MIMBb75对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相似性的影响 | 第40页 |
3.5.3 MIMBb75对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肠道微生物种类的影响 | 第40-41页 |
3.6 讨论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