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9页 |
绪论 | 第9-10页 |
第1章 国资改革基础探究 | 第10-13页 |
1.1 国资改革的理论发端——宏观理论演变 | 第10-12页 |
1.1.1 “自由”——经济学的开端 | 第10页 |
1.1.2 “干预”——经济危机的产物 | 第10-11页 |
1.1.3 “自由”的复辟——时代的趋势 | 第11-12页 |
1.2 国资改革的内在动力——微观经济分析 | 第12-13页 |
第2章 英国国有企业改造的经验 | 第13-15页 |
2.1 英国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的历程 | 第13-14页 |
2.2 英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做法 | 第14-15页 |
2.2.1 实行股份制改造,力争上市,以公开的方式吸收民间资本 | 第14页 |
2.2.2 部分业务出售 | 第14页 |
2.2.3 公私合作经营,授予私营部门特许权 | 第14-15页 |
第3章 上海国资改革历程 | 第15-17页 |
3.1 上海国资发展的历程 | 第15-16页 |
3.1.1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阶段(建国后—1978 年) | 第15页 |
3.1.2 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始阶段(1979 年—1992 年) | 第15页 |
3.1.3 国有经济重大变革阶段(1993 年开始) | 第15-16页 |
3.2 上海国资改革的轨迹特征 | 第16-17页 |
第4章 上海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 | 第17-21页 |
4.1 宏观因素——中国资本市场的政府管制 | 第17-19页 |
4.1.1 企业的设立需要征得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 | 第17-18页 |
4.1.2 企业的上市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批准 | 第18页 |
4.1.3 股权结构设置需政府管理部门具体规定 | 第18-19页 |
4.2 微观层面——国有上市公司本身的问题 | 第19-21页 |
4.2.1 产业结构老化,资产质量不佳 | 第19页 |
4.2.2 管理体制不变,法人治理结构未能完善 | 第19-21页 |
第5章 国有股减持与股权分置改革发端 | 第21-25页 |
5.1 国有股减持的历程 | 第21-22页 |
5.1.1 1999 年国有股配售试点 | 第21页 |
5.1.2 2001 年国有股减持 | 第21-22页 |
5.2 股权分置改革的发端 | 第22-23页 |
5.2.1 股权分置问题的由来 | 第22页 |
5.2.2 股权分置的危害 | 第22-23页 |
5.3 股权分置解决问题的争论 | 第23-25页 |
5.3.1 “流通股含权”说 | 第23-24页 |
5.3.2 “合同”说 | 第24-25页 |
第6章 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 | 第25-29页 |
6.1 股权分置改革的展开 | 第25-26页 |
6.1.1 统一组织 | 第25-26页 |
6.1.2 分散决策 | 第26页 |
6.1.3 大胆创新 | 第26页 |
6.2 上海国有上市公司股改情况 | 第26-29页 |
6.2.1 上海国有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6.2.2 工作原则和组织安排 | 第27页 |
6.2.3 工作中的特点 | 第27-28页 |
6.2.4 股权分置改革的主要成效 | 第28-29页 |
第7章 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变化 | 第29-31页 |
7.1 股改完成后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 第29页 |
7.1.1 市场制度框架更趋规范化 | 第29页 |
7.1.2 股票定价方式更趋市场化 | 第29页 |
7.1.3 资本运作手段更趋创新化 | 第29页 |
7.2 环境的变化为国资改革奠定了基础 | 第29-31页 |
7.2.1 国有股权流动性增强 | 第29-30页 |
7.2.2 国有资产流动更加规范 | 第30页 |
7.2.3 公司价值评价体系趋于完善 | 第30-31页 |
第8章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海国资监管的影响 | 第31-46页 |
8.1 基础条件分析 | 第31-36页 |
8.1.1 依然存在大量固化资产 | 第31-33页 |
8.1.2 现有公司质量相对较差 | 第33-36页 |
8.2 上海国资监管思路的变更 | 第36-46页 |
8.2.1 资产证券化 | 第36-41页 |
8.2.2 监管灵活化 | 第41-44页 |
8.2.3 管理市场化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