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VS集群负载均衡算法的研究与改进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集群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集群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安排 | 第13-15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页 |
·论文的组织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集群系统与负载均衡技术 | 第15-26页 |
·集群系统简介 | 第15页 |
·集群系统的分类 | 第15-20页 |
·高性能计算集群 | 第16-18页 |
·高可用性集群 | 第18-20页 |
·负载均衡集群 | 第20页 |
·负载均衡技术 | 第20-25页 |
·负载均衡技术的分类 | 第21-23页 |
·负载均衡算法的分类 | 第23-24页 |
·服务器负载能力的评价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LINUX 虚拟服务器 | 第26-42页 |
·LINUX 虚拟服务器简介 | 第26-27页 |
·LINUX 虚拟服务器架构 | 第27-29页 |
·负载均衡器 | 第27-28页 |
·服务器池 | 第28页 |
·共享存储 | 第28-29页 |
·LVS 的三种IP 负载均衡技术 | 第29-35页 |
·网络地址转换(VS/NAT) | 第29-31页 |
·IP 隧道(VS/TUN) | 第31-33页 |
·直接路由方式(VS/DR) | 第33-34页 |
·三种IP 负载均衡方式的比较 | 第34-35页 |
·LVS 核心IPVS 的体系结构 | 第35-36页 |
·LVS 现有的几种负载均衡调度算法 | 第36-41页 |
·轮询算法 | 第36-37页 |
·加权轮询算法 | 第37-38页 |
·最少连接算法 | 第38页 |
·加权最少连接算法 | 第38-39页 |
·基于局部性的最少连接算法 | 第39-40页 |
·带复制的基于局部性最少连接算法 | 第40页 |
·目的地址散列算法 | 第40-41页 |
·源地址散列算法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一种改进的LVS 动态负载均衡算法 | 第42-62页 |
·LVS 与其他负载均衡软件相比较的优缺点 | 第42-43页 |
·LVS 现有的负载均衡算法的不足 | 第43-44页 |
·动态反馈负载均衡算法的设计模型 | 第44-48页 |
·反映服务器负载状态权值的重要指标 | 第47页 |
·负载状态权值的计算 | 第47-48页 |
·动态反馈负载均衡算法的实现 | 第48-61页 |
·真实服务器端Agent 程序的实现 | 第51-56页 |
·负载均衡器端Monitor 的实现 | 第56-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62-69页 |
·LVS 测试环境搭建 | 第62-65页 |
·负载均衡器端的配置 | 第63-64页 |
·真实服务器端的配置 | 第64-65页 |
·测试工具WAS | 第65-66页 |
·测试结果 | 第66-68页 |
·分析测试结果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