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论交通肇事罪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引言第10-12页
第一章 交通肇事犯罪的理论基础:犯罪过失理论及其发展第12-20页
    一、刑法犯罪中的过失理论第12-16页
        (一) 旧过失理论第12-13页
        (二) 新过失理论第13-14页
        (三) 超新过失论理论第14-15页
        (四) 三种过失理论的现实意义第15-16页
    二、犯罪过失理论在交通肇事犯罪领域的发展:危险分配理论、信赖原则第16-20页
        (一) 危险分配理论第16-17页
        (二) 信赖原则第17-18页
        (三) 危险分配理论、信赖原则在我国的具体运用第18-20页
第二章 我国交通肇事罪的立法考察第20-27页
    一、我国交通肇事罪的立法概况第20页
        (一) 79年刑法的相关规定第20页
        (二) 97年刑法的相关规定第20页
        (三)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第20页
    二、我国对交通肇事罪立法的态度第20-22页
    三、我国交通肇事罪的立法缺陷第22-24页
        (一) 关于对《解释》第二条第二款和理性的质疑第22-23页
        (二) 无力赔偿30万元作为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标准的辨析第23-24页
    四、我国交通肇事犯罪的立法完善第24-27页
        (一) 重建我国交通肇事罪的可行性第24-25页
        (二) 德国关于交通领域过失犯罪的规定第25-27页
第三章 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第27-38页
    一、交通肇事罪的主体第27-29页
        (一) 交通肇事罪主体的内涵第27页
        (二) 交通肇事罪主体的范围第27-29页
        (三) 几类人员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犯罪主体的争议第29页
    二、交通肇事罪的客体第29-32页
        (一) 关于交通肇事罪侵犯客体的不同观点第29-30页
        (二) 对不同观点的评析第30-31页
        (三) 交通肇事罪的客体应是交通运输的安全与秩序第31页
        (四) 交通肇事罪的犯罪对象第31-32页
    三、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第32-35页
        (一) 交通肇事罪的疏忽大意过失第32-34页
        (二) 交通肇事罪的过于自信过失第34-35页
    四、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第35-38页
        (一) 交通肇事罪的危害行为第36页
        (二) 交通肇事罪的危害后果第36页
        (三) 交通肇事罪的因果关系第36-38页
第四章 交通肇事罪的司法认定第38-49页
    一、交通肇事罪与相邻犯罪的界限第38-41页
        (一) 交通肇事罪与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第38页
        (二) 交通肇事罪与破坏交通工具罪、交通设施罪的界限第38-39页
        (三) 交通肇事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界限第39页
        (四) 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界限第39-40页
        (五) 交通肇事罪与玩忽职守罪的界限第40-41页
    二、交通肇事罪中关于逃逸问题的分析第41-45页
        (一) 关于“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认定第41-42页
        (二) 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第42-43页
        (三) 逃逸致人死亡案件中间接故意杀人罪构成的探讨第43-44页
        (四) 逃逸致人死亡数罪的辨析第44-45页
    三、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第45-49页
        (一) 交通肇事罪的一般共犯第45-46页
        (二) 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共犯第46-49页
第五章 交通肇事罪的法律责任第49-53页
    一、交通肇事罪中交通事故贵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第49页
    二、交通事故贵任认定的缺陷第49-51页
        (一) 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的“责任”第50页
        (二) 责任认定把握的侧重点不同第50页
        (三)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第50-51页
        (四)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对受害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缺陷第51页
    三、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地完善第51-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致谢第57-58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别除权制度
下一篇:深化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