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马铃薯(土豆)论文

农杆菌介导AcInv反义基因转化马铃薯的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前言第5-6页
一 文献综述第6-20页
二 材料和方法第20-25页
    2.1 植物材料第20页
    2.2 菌株和质粒第20-21页
    2.3 农杆菌培养和菌液制备第21页
        2.3.1 菌株培养第21页
        2.3.2 菌液制备第21页
    2.4 试验方法第21-25页
        2.4.1 马铃薯再生系统优化第21-23页
            2.2.1.1 选择试验因素、确定上下限第21-22页
            2.4.1.2 试验因素零水平值的确定第22页
            2.4.1.3 试验因素的变化区间第22-23页
            2.4.1.4 各因素的编码值及实际值第23页
        2.4.2 转化体的选择试验:Kan敏感性试验第23页
        2.4.3 马铃薯转化系统的优化第23-24页
            2.4.3.1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第23页
            2.4.3.2 农杆菌浓度对转化的影响第23页
            2.4.3.3 浸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第23页
            2.4.3.4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第23页
            2.4.3.5 AS对转化的影响第23页
            2.4.3.6 转化体的选择及分化第23-24页
        2.4.4 转化体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24-25页
            2.4.4.1 转基因植株和对照总DNA的提取第24页
            2.4.4.2 PCR扩增体系(反应总体积为50μL)第24-25页
            2.4.4.3 反应参数第25页
            2.4.4.4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25页
            2.4.4.5 染色照相第25页
三 结果与分析第25-33页
    3.1 马铃薯再生系统的优化第25-27页
    3.2 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过程中的选择压第27-28页
    3.3 转化系统的优化第28-32页
        3.3.1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第28-29页
        3.3.2 农杆菌浓度对转化的影响第29-30页
        3.3.3 浸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第30页
        3.3.4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第30-31页
        3.3.5 AS对转化的影响第31-32页
    3.4 供试品种的转化第32-33页
    3.5 转化体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第33页
四 结论第33-34页
五 讨论第34-36页
    5.1 外植体类型与植株再生率第34页
    5.2 筛选系统第34页
    5.3 农杆菌预处理对转化的影响第34-35页
    5.4 转化体的鉴定第35-36页
图版说明第36-37页
图版Ⅰ第37-38页
图版Ⅱ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3页
英文摘要第43页
致谢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酸盐基稀燃NOx储存还原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丽格海棠离体繁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