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某微型车扭转梁后悬架结构分析与优化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课题的提出第11-12页
        1.1.1 课题的背景第11-12页
        1.1.2 课题来源第12页
    1.2 国内外汽车悬架发展概况第12-15页
        1.2.1 扭转梁后悬架介绍第12-14页
        1.2.2 扭转梁的研究概况第14-15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第15-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论文结构第16-17页
第2章 操稳试验及评价方法概述第17-29页
    2.1 操纵稳定性试验简介第17-19页
        2.1.1 蛇行试验第17-18页
        2.1.2 双移线试验第18-19页
    2.2 操纵稳定性评价方法第19-20页
        2.2.1 开环评价法第19-20页
        2.2.2 闭环评价法第20页
    2.3 总方差评价方法第20-26页
        2.3.1 单项评价指标第21-25页
        2.3.2 综合评价指标第25-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9页
第3章 悬架和整车建模建立第29-49页
    3.1 应用软件概述第29-30页
        3.1.1 多体动力学简述第29页
        3.1.2 Adams软件第29-30页
        3.1.3 HyperMesh软件第30页
    3.2 悬架模型的建立第30-37页
        3.2.1 坐标系的定义第31-33页
        3.2.2 前悬架模型建立第33-35页
        3.2.3 后悬架模型建立第35-37页
    3.3 后悬架模型的校验第37-42页
        3.3.1 平行轮跳第38-39页
        3.3.2 反向轮跳第39-41页
        3.3.3 侧向力同向加载第41-42页
    3.4 整车模型的建立第42-44页
    3.5 整车模型的校验第44-46页
        3.5.1 蛇行试验第44页
        3.5.2 角脉冲试验第44-45页
        3.5.3 角阶跃试验第45-46页
        3.5.4 转向回正试验第46页
    3.6 本章小结第46-49页
第4章 扭转梁后悬架优化第49-69页
    4.1 扭转梁开方向的定义第49-50页
    4.2 扭转梁不同开口方向分析第50-60页
        4.2.1 开口方向为0°时操稳评价第50-58页
        4.2.2 其他开口方向时操稳评价第58-60页
    4.3 扭转梁的横梁安装位置分析第60-68页
        4.3.1 横梁安装位置介绍第60-61页
        4.3.2 不同安装位置时操稳评价第61-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5章 扭转梁后悬架应力强度分析第69-75页
    5.1 极限工况及轮胎力计算第69-72页
        5.1.1 最大减速度倒车制动工况第69-70页
        5.1.2 最大侧向加速度转向工况第70-71页
        5.1.3 双侧车轮过凸包工况第71页
        5.1.4 各工况轮胎接地力第71-72页
    5.2 结构强度校核第72-74页
        5.2.1 强度理论第72-73页
        5.2.2 计算结果分析第73-74页
    5.3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75-79页
    6.1 主要研究内容第75-76页
    6.2 研究展望第76-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神经营养因子4及其受体在母牛生殖系统中的表达与部分功能研究
下一篇: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CD4~+CD25~+Foxp3~+ Treg的表达及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IL-10和TGF-β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