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9-17页 |
1.2.1 常规除藻技术的概况 | 第9-12页 |
1.2.2 超声波除藻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7-20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2.1 试验材料和试剂 | 第20-22页 |
2.1.1 试验藻种及培养 | 第20-22页 |
2.1.2 试验药剂 | 第22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2.2.1 超声实际功率测量 | 第22-24页 |
2.2.2 脉冲调幅(PAM)荧光测定术 | 第24-25页 |
2.2.3 其它分析方法 | 第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2.3.1 常规化学药剂对藻的去除 | 第25-26页 |
2.3.2 超声波除藻的研究 | 第26-28页 |
3 常规水处理氧化剂灭活针杆藻的特性研究 | 第28-38页 |
3.1 NACLO 对针杆藻的灭活特性研究 | 第28-34页 |
3.1.1 NaClO 投加量对针杆藻灭活效果的影响 | 第28-30页 |
3.1.2 NaClO 对针杆藻的降解动力学 | 第30-32页 |
3.1.3 NaClO 在不同 pH 条件下对针杆藻灭活效果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 KMNO_4对针杆藻的灭活研究 | 第34-37页 |
3.2.1 KMnO_4投加量对针杆藻灭活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2 KMnO_4在不同 pH 条件下对针杆藻灭活效果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超声波对针杆藻的灭活特性研究 | 第38-64页 |
4.1 超声波不同频率对针杆藻灭活效果的影响 | 第38-44页 |
4.1.1 超声波不同频率对针杆藻灭活效果的影响 | 第38-42页 |
4.1.2 不同超声波频率处理针杆藻后藻细胞的恢复情况 | 第42-44页 |
4.2 超声功率对针杆藻灭活效果的影响 | 第44-46页 |
4.3 超声波对针杆藻长短期灭活效果的影响 | 第46-52页 |
4.3.1 一次超声波时间对针杆藻灭活效果的影响 | 第46-48页 |
4.3.2 多次超声波处理 3min 对针杆藻灭活效果的影响 | 第48-50页 |
4.3.3 多次超声波处理 5min 对针杆藻灭活效果的影响 | 第50页 |
4.3.4 几种超声方式对针杆藻灭活效果的比较 | 第50-52页 |
4.4 超声波对不同时间段针杆藻灭活效果的影响 | 第52-58页 |
4.4.1 针杆藻 24h 生长情况研究 | 第52-54页 |
4.4.2 超声波对不同时间段针杆藻灭活效果的影响 | 第54-58页 |
4.5 超声波降解针杆藻机理的探讨 | 第58-62页 |
4.5.1 羟基自由基在超声灭活针杆藻中的影响 | 第58-60页 |
4.5.2 H_2O_2在超声灭活针杆藻中的影响 | 第60-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5 超声除藻安全性影响 | 第64-70页 |
5.1 超声处理前后细胞的完整性 | 第64-66页 |
5.2 TOC 释放量 | 第66-67页 |
5.3 光合参数降解、有机物释放以及细胞去除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67-68页 |
5.4 超声除藻的安全性评价 | 第68-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建议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附录 | 第80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