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上、下干柴沟组湖平面变化程式及控制因素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米兰科维奇旋回 | 第11-13页 |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工作进程及工作量 | 第16-1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6页 |
·研究区位置 | 第18-19页 |
·区域构造 | 第19-20页 |
·区域地层 | 第20-26页 |
·地层沿革 | 第20-21页 |
·岩石地层 | 第21-23页 |
·生物地层 | 第23-24页 |
·年代地层 | 第24-26页 |
第3章 上、下干柴沟组沉积相分析 | 第26-40页 |
·岩相类型 | 第26-28页 |
·砾岩相 | 第26-27页 |
·砂岩相 | 第27页 |
·粉砂岩相 | 第27页 |
·泥岩相 | 第27-28页 |
·泥灰岩相 | 第28页 |
·岩相组合类型 | 第28-36页 |
·扇三角洲相 | 第28-31页 |
·湖泊相 | 第31-36页 |
·剖面横向地层对比 | 第36-37页 |
·垂向沉积环境演化 | 第37-40页 |
第4章 研究方法及原理介绍 | 第40-49页 |
·剖面磁化率 | 第40-47页 |
·磁化率定义及测定方法 | 第40-43页 |
·磁化率与岩性关系 | 第43-44页 |
·磁化率与泥岩颜色关系 | 第44-46页 |
·磁化率与砂岩粒度关系 | 第46-47页 |
·自然伽马及其意义 | 第47-49页 |
第5章 湖平面变化曲线及控制因素讨论 | 第49-81页 |
·沉积旋回及旋回地层 | 第49页 |
·旋回个数及厚度计算 | 第49-58页 |
·数据预处理方法 | 第50-51页 |
·磁化率指示的旋回个数及厚度 | 第51-52页 |
·自然伽马指示的旋回个数及厚度 | 第52-58页 |
·湖平面变化曲线 | 第58-66页 |
·Fisher图解原理 | 第58-59页 |
·Fisher图解编图方法 | 第59-61页 |
·磁化率反映的湖平面变化 | 第61-62页 |
·自然伽马反映的湖平面变化 | 第62-66页 |
·湖平面变化划分对比分析 | 第66-68页 |
·频谱分析 | 第68-74页 |
·分析工具及处理流程 | 第69-70页 |
·频谱分析理论论证 | 第70-74页 |
·旋回周期的划分 | 第74-77页 |
·旋回周期与米兰科维奇周期对比 | 第77-79页 |
·湖平面变化控制因素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1-92页 |
附录A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