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言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9页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1.4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10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5.1 对外直接投资 | 第10-11页 |
1.5.2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 | 第11页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2.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 第11-13页 |
2.1.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第12页 |
2.1.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第12-13页 |
2.2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存在性研究述评 | 第13-15页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3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 第15-19页 |
2.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及特点分析 | 第19-26页 |
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分析 | 第21-26页 |
3.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特点分析 | 第21-22页 |
3.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特点分析 | 第22-24页 |
3.2.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特点分析 | 第24-25页 |
3.2.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类特点分析 | 第25-26页 |
4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26-30页 |
4.1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直接作用机制分析 | 第26-28页 |
4.2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间接作用机制分析 | 第28-30页 |
4.2.1 基于企业层次作用机制分析 | 第28-29页 |
4.2.2 基于产业层次作用机制分析 | 第29-30页 |
4.2.3 基于国家层次作用机制分析 | 第30页 |
5 实证检验 | 第30-44页 |
5.1 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存在性的实证检验 | 第30-36页 |
5.1.1 模型与方法借鉴 | 第30-31页 |
5.1.2 模型确定 | 第31-32页 |
5.1.3 数据调整与计算 | 第32-34页 |
5.1.4 单位根检验 | 第34-35页 |
5.1.5 协整检验 | 第35页 |
5.1.6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35-36页 |
5.2 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6-44页 |
5.2.1 模型借鉴及构建 | 第36-37页 |
5.2.2 数据选取 | 第37页 |
5.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37-44页 |
6 政策建议 | 第44-45页 |
6.1 基于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 | 第44-45页 |
6.2 基于微观层面的政策建议 | 第45页 |
7 研究结论 | 第45-46页 |
8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