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前言 | 第11-22页 |
1.1 有机硅柔软剂的诠释 | 第11-13页 |
1.2 有机硅柔软剂的类别与展望 | 第13-18页 |
1.2.1 有机硅柔软剂的发展与现状 | 第13-14页 |
1.2.2 有机硅柔软剂的种类 | 第14-18页 |
1.3 羧基氨基改性硅油 | 第18-19页 |
1.3.1 羧基氨基改性硅油的合成方法 | 第18-19页 |
1.3.2 羧基氨基两改性硅油的应用领域 | 第19页 |
1.4 课题可行性研究 | 第19-22页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9-20页 |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0-22页 |
2 研究性实验 | 第22-34页 |
2.1 实验条件 | 第22-23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1.3 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简介 | 第23页 |
2.2 羧基氨基两性硅油的合成 | 第23-25页 |
2.2.1 实验步骤 | 第23-24页 |
2.2.2 反应产物的分离纯化 | 第24页 |
2.2.3 反应试剂的选择 | 第24-25页 |
2.2.4 反应转化率的测定 | 第25页 |
2.3 硅氢加成反应的合成机理 | 第25-27页 |
2.3.1 自由基(游离基)加成的反应机理 | 第25-26页 |
2.3.2 配位加成的反应机理 | 第26-27页 |
2.4 单因素实验(合成实验) | 第27-31页 |
2.4.1 反应温度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2 反应时间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 第29页 |
2.4.3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4 物料比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2.5 正交实验(合成实验) | 第31-34页 |
3 羧基氨基两性硅油的乳化 | 第34-44页 |
3.1 乳化的定义 | 第34页 |
3.2 乳化的原理 | 第34-35页 |
3.3 乳化实验 | 第35-38页 |
3.3.1 乳化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5-36页 |
3.3.2 乳化实验步骤 | 第36页 |
3.3.3 最佳乳化值HLB的确定 | 第36-37页 |
3.3.4 乳液稳定性的测试 | 第37-38页 |
3.4 两性硅油的有机相容性 | 第38页 |
3.5 单因素实验(乳化实验) | 第38-42页 |
3.5.1 乳化剂S-80和乳化剂T-80的用量对乳化效果的影响 | 第39页 |
3.5.2 两性硅油的用量对乳化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3.5.3 乳化温度对乳化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4 乳化时间对乳化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3.5.5 介质pH值的大小与两性硅油乳化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 第42页 |
3.6 正交实验(乳化实验) | 第42-44页 |
4 羧基氨基两性硅油的应用性能 | 第44-49页 |
4.1 评价应用性能的主要测试仪器 | 第44页 |
4.2 两性硅油应用性能的测试 | 第44-47页 |
4.2.1 白度的测试 | 第45页 |
4.2.2 拉伸断裂强度的测试 | 第45-46页 |
4.2.3 吸水性的测试 | 第46页 |
4.2.4 柔软性的测试 | 第46-47页 |
4.3 柔软处理的工艺流程 | 第47-49页 |
5 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5.1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5.2 羧基氨基两性硅油合成的分析与讨论 | 第49-53页 |
5.2.1 两性硅油的合成 | 第49-50页 |
5.2.2 合成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的红外谱图分析 | 第50-52页 |
5.2.3 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 第52-53页 |
5.3 两性硅油应用性能的分析与讨论 | 第53-56页 |
5.3.1 两性硅油的乳化实验的讨论 | 第53-54页 |
5.3.2 两性硅油性能测试的讨论 | 第54页 |
5.3.3 扫描电镜(SEM)的分析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