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二、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框架 | 第13-16页 |
第一章 民元之前满族的困境 | 第16-30页 |
第一节 "首崇满洲"和满洲特权的建立 | 第16-22页 |
第一, 政治上,重用满洲亲贵大臣执掌中枢和地方大权 | 第17-19页 |
第二, 经济上,优养旗人 | 第19-21页 |
第三, 法律上,旗民不同刑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八旗生计问题日趋严重 | 第22-30页 |
第一, 人口增加、生齿日繁与收入日绌的矛盾 | 第22-23页 |
第二, 承平日久,流俗渐染奢靡之风 | 第23-24页 |
第三, 旗制束缚是其根本原因 | 第24-25页 |
第四, 无法推卸的责任——统治者的短视效应 | 第25-30页 |
第二章 旗民一体化的进程 | 第30-39页 |
第一节 国语骑射的衰落 | 第30-33页 |
第二节 清末"平满汉畛域"的努力 | 第33-39页 |
第三章 辛亥革命后满族的平民化 | 第39-49页 |
第一节 从"至尊"到公民的转变——溥仪的平民化之路 | 第39-44页 |
第二节 没落的贵族 | 第44-46页 |
第三节 普通旗人的贫困化 | 第46-49页 |
第四章 辛亥革命后满族的生计问题 | 第49-63页 |
第一节 它救——政府和社会的努力 | 第49-55页 |
第二节 旗人的自救——职业的多元化 | 第55-63页 |
一、职业人数和范围的扩大 | 第55-56页 |
二、职业的不稳定 | 第56-59页 |
三、遭遇社会歧视 | 第59-63页 |
第五章 满族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 第63-74页 |
第一节 国家认同中的离异与回归 | 第63-68页 |
一、晚清以前满族的中国认同 | 第63-65页 |
二、晚清以来民族认同中的离异和回归 | 第65-68页 |
第二节 民国以来国家认同的冲突和调和 | 第68-74页 |
一、宗社党的出现 | 第68-70页 |
二、"旗族"认同意识的产生 | 第70-72页 |
三、遗族心理意识的传承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后记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