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贡举非人罪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唐代贡举非人罪所称“贡举”之概念 | 第11-13页 |
二、唐代贡举非人罪概述 | 第13-19页 |
(一) 贡举非人犯罪的历史沿革 | 第13-15页 |
(二) 唐代贡举非人罪的规定 | 第15-19页 |
三、贡举非人罪的犯罪构成 | 第19-31页 |
(一) 主体 | 第19-24页 |
1. 常贡中之犯罪主体 | 第19-23页 |
2. 制举中之犯罪主体 | 第23-24页 |
(二) 主观方面 | 第24-26页 |
(三) 客观方面 | 第26-29页 |
1. “贡举非其人” | 第26-27页 |
2. “应贡举而不贡举” | 第27-28页 |
3. “课试不实” | 第28-29页 |
(四) 客体 | 第29-31页 |
四、贡举非人罪的处罚及其适用 | 第31-36页 |
(一) 唐律规定之刑罚 | 第31页 |
(二) 实际实施之处罚 | 第31-36页 |
五、贡举非人罪的实例分析 | 第36-47页 |
(一) 实例综合分析 | 第36-43页 |
(二) 典型案例分析 | 第43-47页 |
1. 贞观十八年察举不实案 | 第43-44页 |
2. “牛李党争”系列贡举非人案 | 第44-47页 |
六、对唐代贡举非人罪的评价 | 第47-52页 |
(一) 法律理念的评价 | 第47页 |
(二) 制度层面的评价 | 第47-48页 |
(三) 法律实施层面的评价 | 第48-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