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活动构造带和滑坡的研究 | 第11-15页 |
1.2.2 InSAR技术在活动构造带和滑坡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1.3.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16-17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案和思路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33页 |
2.1 气象、水文及地质水文 | 第21-24页 |
2.1.1 气象 | 第21-22页 |
2.1.2 水文 | 第22页 |
2.1.3 地质水文 | 第22-24页 |
2.2 地貌 | 第24-27页 |
2.2.1 地貌分区 | 第24-26页 |
2.2.2 夷平面 | 第26-27页 |
2.3 地层与岩性 | 第27-31页 |
2.3.1 地层特征 | 第27-29页 |
2.3.2 岩土体工程特征 | 第29-31页 |
2.4 植被 | 第31页 |
2.5 人类活动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区域活动构造带特征 | 第33-61页 |
3.1 区域地质构造 | 第33-38页 |
3.1.1 区域构造地质单元 | 第33页 |
3.1.2 构造格架 | 第33-34页 |
3.1.3 研究区主要活动构造带 | 第34-38页 |
3.2 新构造活动 | 第38-47页 |
3.2.1 新构造活动特征 | 第38-39页 |
3.2.2 新构造应力场 | 第39-44页 |
3.2.3 地震 | 第44-47页 |
3.3 基于PSInSAR和SBAS技术的活动构造带特征 | 第47-60页 |
3.3.1 PSInSAR和SBAS技术 | 第47-48页 |
3.3.2 影像数据和PS点分析 | 第48-50页 |
3.3.3 研究区地表变形 | 第50-52页 |
3.3.4 主要活动构造带的活动特征 | 第52-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活动构造带控制下的滑坡发育 | 第61-88页 |
4.1 构造线与滑坡空间分布特征及关系 | 第61-68页 |
4.1.1 构造线的分形特征 | 第63-65页 |
4.1.2 滑坡的分形特征 | 第65-67页 |
4.1.3 构造线与滑坡空间分布关系 | 第67-68页 |
4.2 活动构造断裂控制下的大型滑坡研究 | 第68-80页 |
4.2.1 构造带滑坡形态特征和控制模式 | 第69-72页 |
4.2.2 构造带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72-79页 |
4.2.3 降雨对构造带滑坡的影响 | 第79-80页 |
4.3 断层带和滑坡的微量元素特征 | 第80-87页 |
4.3.1 活动构造带断层泥微量元素分析 | 第80-83页 |
4.3.2 锁儿头滑坡的微量元素分析 | 第83-86页 |
4.3.3 讨论 | 第86-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活动构造带影响下的滑坡发育 | 第88-103页 |
5.1 构林坪流域汶川地震地质灾害效应分析 | 第88-92页 |
5.1.1 构林坪流域背景 | 第88-89页 |
5.1.2 汶川地震前后流域地表形变 | 第89-91页 |
5.1.3 汶川地震前后滑坡崩塌分析 | 第91-92页 |
5.2 活动构造带影响区滑坡对降雨的响应 | 第92-102页 |
5.2.1 构林坪滑坡背景 | 第92-93页 |
5.2.2 监测方法 | 第93-94页 |
5.2.3 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94-100页 |
5.2.4 讨论 | 第100-102页 |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6.1 结论 | 第103-104页 |
6.2 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