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0页 |
一、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1-16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二) 问题的提出 | 第13-16页 |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一)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二)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7页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第20-29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一) 国外对粮食的定义 | 第20页 |
(二) 国内的粮食定义 | 第20页 |
(三) 粮食补贴与粮食补贴政策的含义 | 第20-21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21-29页 |
(一)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21-23页 |
(二)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23-26页 |
(三) 评述 | 第26-29页 |
第三章 粮食补贴政策的理论分析 | 第29-41页 |
一、关于农业及粮食基础地位的理论 | 第29-31页 |
(一) 早期的农业补贴思想 | 第29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补贴思想 | 第29-30页 |
(三) 关于农业及粮食基础地位的理论 | 第30-31页 |
二、粮食产业的弱质性和低附加值理论 | 第31-33页 |
(一) 粮食的需求弹性低 | 第31页 |
(二) 粮食的弱质性和低附加值性 | 第31-33页 |
三、粮食生产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理论 | 第33-36页 |
(一)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 第33页 |
(二) 从公共产品到准公共产品 | 第33-34页 |
(三) 农业及粮食生产过程的准公共产品性质 | 第34-36页 |
四、集体行动理论 | 第36-38页 |
(一) 奥尔森的理论 | 第36页 |
(二) 粮食补贴政策形成的理论分析 | 第36-38页 |
五、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实施的理论分析 | 第38-41页 |
(一) 粮食补贴政策实施的起始点 | 第38页 |
(二) 大规模粮食补贴的起始点 | 第38页 |
(三)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选择的国际对比 | 第38-41页 |
第四章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历史、现状及政策效应 | 第41-65页 |
一、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历史演进 | 第41-45页 |
(一) 对消费者的补贴政策(1949—1990年) | 第41-43页 |
(二) 对粮食流通部门的补贴政策(1990—2003年) | 第43-44页 |
(三) 对粮食生产者的直接补贴政策 | 第44-45页 |
二、我国粮食补贴政策体系及其效应 | 第45-59页 |
(一)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及其经济效应 | 第46-49页 |
(二) 粮食“四项直补”政策 | 第49页 |
(三) 粮食种植直接补贴政策 | 第49-52页 |
(四) 良种补贴 | 第52-55页 |
(五) 农资综合补贴 | 第55页 |
(六)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 第55-59页 |
三、粮食“四项”直接补贴政策的总体评价 | 第59-65页 |
(一) 2004年粮食直接补贴总体水平 | 第59-60页 |
(二) 直接补贴政策增加了粮食产量和社会福利 | 第60-62页 |
(三) “四项”直补政策实现了多重目标 | 第62-65页 |
第五章 我国2004年开始实施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绩效评价 | 第65-84页 |
一、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的背景及意义 | 第65-67页 |
(一)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评价的背景 | 第65-66页 |
(二) 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评价的意义 | 第66-67页 |
二、基于AHP模型的我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绩效评价 | 第67-76页 |
(一) 我国粮食的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7-69页 |
(二) 基于AHP模型的财政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绩效评价的过程及结果 | 第69-74页 |
(三) 运用AHP模型对我国粮食的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绩效进行评价 | 第74-75页 |
(四) 基于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75-76页 |
三、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我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绩效评价 | 第76-84页 |
(一) 我国省际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第76-78页 |
(二)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我国省际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绩效评价过程及结果 | 第78-84页 |
第六章 我国财政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第84-92页 |
一、我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绩效影响因素选取以及数据来源说明 | 第84-85页 |
二、各因素对我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绩效影响的模型说明 | 第85-86页 |
(一) 向量自回归模型 | 第85-86页 |
(二)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模型 | 第86页 |
(三)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86页 |
三、各因素对我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绩效影响的分析过程及结果 | 第86-92页 |
(一)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分析 | 第86-87页 |
(二)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87-89页 |
(三)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方差分解模型 | 第89-90页 |
(四)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90-92页 |
第七章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92-120页 |
一、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及其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92-102页 |
(一) 粮食补贴政策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的不足 | 第92-93页 |
(二) 粮食补贴政策对提高我国粮农的收入作用有限 | 第93-95页 |
(三) 粮食补贴政策未能推动农业生态平衡及环境保护 | 第95-96页 |
(四) 粮食补贴政策实施中机制不完善导致效率不高 | 第96-101页 |
(五) 粮食补贴政策缺少同其他政策的配套和协调运作 | 第101-102页 |
二、国外粮食补贴的政策实践及其启示 | 第102-106页 |
(一) 对农业及粮食的补贴成为通行的做法 | 第102-103页 |
(二) 对农机的补贴是农业机械化的必然手段 | 第103-104页 |
(三)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明确的界定 | 第104页 |
(四) 粮食补贴政策具有多重目标和多重手段 | 第104-105页 |
(五) 完善保险制度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 第105-106页 |
三、完善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对策建议 | 第106-118页 |
(一) 明确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总体目标 | 第106页 |
(二) 建立健全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 | 第106-110页 |
(三) 加强粮食补贴政策实施的信息化建设 | 第110-111页 |
(四) 创新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机制 | 第111-113页 |
(五) 确立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 第113-114页 |
(六) 形成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社会支撑体系 | 第114-118页 |
四、研究的结论 | 第118页 |
五、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118-120页 |
附录1 国外粮食补贴的政策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第120-144页 |
附录2 | 第144-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70页 |
致谢 | 第17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