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依据和立论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页 |
2.2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 | 第23-24页 |
2.3 系统学理论 | 第24-25页 |
2.4 经济外部性理论 | 第25页 |
2.5 能源学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3 山西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41页 |
3.1 低碳经济概念的界定 | 第27页 |
3.2 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38页 |
3.2.1 经济子系统现状分析 | 第27-29页 |
3.2.2 能源子系统现状分析 | 第29-34页 |
3.2.3 环境子系统现状分析 | 第34-36页 |
3.2.4 科技子系统现状分析 | 第36-38页 |
3.3 山西省低碳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第38-39页 |
3.3.1 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38页 |
3.3.2 能源结构不合理,温室气体排放较多 | 第38-39页 |
3.3.3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较高,但环境发展水平偏低 | 第39页 |
3.3.4 科技投入力度不足,治污能力较差 | 第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 山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 第41-61页 |
4.1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整体构思 | 第41页 |
4.2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及模型的构建 | 第41-47页 |
4.2.1 构建的意义 | 第41页 |
4.2.2 构建的原则 | 第41-42页 |
4.2.3 指标体系框架 | 第42-43页 |
4.2.4 指标解释说明 | 第43-45页 |
4.2.5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5-47页 |
4.3 统计分析 | 第47-59页 |
4.3.1 数据来源 | 第47页 |
4.3.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47-48页 |
4.3.3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48-52页 |
4.3.4 山西省市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 | 第52-57页 |
4.3.5 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山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 第61-69页 |
5.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61-62页 |
5.1.1 指标选取 | 第61-62页 |
5.1.2 样本数据选取 | 第62页 |
5.2 统计分析 | 第62-67页 |
5.2.1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 第62-63页 |
5.2.2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 第63-64页 |
5.2.3 面板模型形式设定的选择 | 第64-65页 |
5.2.4 面板模型的估计 | 第65-66页 |
5.2.5 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6 对策建议 | 第69-73页 |
6.1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 第69页 |
6.2 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第69-70页 |
6.3 发展森林碳汇,增强森林固碳能力 | 第70页 |
6.4 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创新低碳技术 | 第70-71页 |
6.5 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 | 第71页 |
6.6 倡导低碳消费,培养居民低碳消费意识 | 第71-73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73-77页 |
7.1 结论 | 第73-74页 |
7.2 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74页 |
7.2.1 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74页 |
7.2.2 创新点 | 第74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