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评价及预测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0 绪论 | 第11-19页 |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1.1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2-16页 |
0.2.1 地下水质量评价研究 | 第12-13页 |
0.2.2 地下水污染评价研究 | 第13-14页 |
0.2.3 地下水水质预测研究 | 第14-16页 |
0.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0.3.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1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9-35页 |
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0页 |
1.1.1 交通位置 | 第19页 |
1.1.2 经济概况 | 第19-20页 |
1.2 气象水文条件 | 第20-21页 |
1.2.1 气象 | 第20-21页 |
1.2.2 水文 | 第21页 |
1.3 地质条件 | 第21-25页 |
1.3.1 地形地貌 | 第21-23页 |
1.3.2 地层岩性 | 第23-25页 |
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32页 |
1.4.1 含水层与地下水类型 | 第25页 |
1.4.2 地下水循环特征 | 第25-26页 |
1.4.3 地下水位动态类型 | 第26-32页 |
1.4.4 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32页 |
1.5 主要污染源分布概况 | 第32-35页 |
1.5.1 生活污染源 | 第32页 |
1.5.2 工业污染源 | 第32-33页 |
1.5.3 农业污染源 | 第33-35页 |
第2章 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 | 第35-54页 |
2.1 地下水质量评价 | 第35-39页 |
2.1.1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 第35-36页 |
2.1.2 评价标准 | 第36-37页 |
2.1.3 单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 第37页 |
2.1.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2.2 地下水污染评价 | 第39-49页 |
2.2.1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 第40-41页 |
2.2.2 评价标准及背景值的确定 | 第41-42页 |
2.2.3 单因子污染评价结果分析 | 第42-47页 |
2.2.4 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价分析 | 第47-49页 |
2.3 特征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 第49-54页 |
2.3.1 硝酸盐氮浓度年际变化分析 | 第50-52页 |
2.3.2 硝酸盐氮来源及成因分析 | 第52-54页 |
第3章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 第54-69页 |
3.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3.2 地下水水流数学模型 | 第55-60页 |
3.3 模型识别验证 | 第60-69页 |
第4章 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拟 | 第69-84页 |
4.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9-70页 |
4.2 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的建立 | 第70-75页 |
4.3 模型识别验证 | 第75-78页 |
4.4 水质模拟预报分析 | 第78-84页 |
第5章 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 第84-88页 |
5.1 经济措施 | 第84页 |
5.2 技术措施 | 第84-85页 |
5.3 工程措施 | 第85-86页 |
5.4 管理措施 | 第86-88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8-90页 |
6.1 结论 | 第88-89页 |
6.2 建议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第95-97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