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方舆胜览》文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6-10页
    第一节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第6-7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问题提出第7-10页
第一章 萌动的前奏:时代、诗文与因革第10-27页
    第一节 南宋社会的文化氛围与类书风气第10-13页
    第二节 地志、诗文融合的思想基础、历程及诗文编排得失第13-18页
        一、思想基础第13-15页
        二、融合历程第15-17页
        三、编排得失第17-18页
    第三节 传统与新变:《方舆胜览》序跋解析第18-27页
        一、作为地志、四六媒介的类书州郡部第20-23页
        二、禅意问答与三易其稿第23-25页
        三、增订的变与不变第25-27页
第二章 隐含的意味:《方舆胜览》事要考论第27-63页
    第一节 《方舆胜览》事要概论第27-32页
        一、唐宋地理总志事要略说第27-28页
        二、冷门(郡名、山川、亭台)的意味第28-32页
    第二节 风俗、形胜论第32-38页
        一、撰写特点第32-34页
        二、文献问题第34-37页
        三、文化意味第37-38页
    第三节 人物、题咏论第38-53页
        一、收录特点第38-41页
        二、编排方式第41-45页
        三、题名方式第45-49页
        四、结撰特点第49-53页
    第四节 四六论第53-63页
        一、《新编四六宝苑群公妙语》略说第53-58页
        二、编撰初衷与阅读反馈第58-63页
第三章 悠远的回音:《方舆胜览》的用途及影响第63-78页
    第一节 小大之辨:《方舆胜览》的实际用途第63-68页
        一、诗文之用第63-66页
        二、军国之用第66-68页
    第二节 中国与域外:后世地志对《方舆胜览》的接受第68-78页
        一、《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与《寰宇通志》第68-72页
        二、《东国舆地胜览》第72-78页
结语第78-79页
附录:祝穆《新编四六宝苑群公妙语》“议论要诀”卷校证稿第79-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7页
后记第127-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科启程公司车载多功能后视镜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下一篇:延吉市解放路步行街人防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