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长距离无源光网络概述 | 第11-17页 |
1.1.1 长距离无源光网络产生背景 | 第11-12页 |
1.1.2 LR-PON的优势 | 第12-13页 |
1.1.3 LR-PON的网络结构 | 第13-17页 |
1.2 LR-PON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 第20-23页 |
第2章 LR-PON中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研究 | 第23-41页 |
2.1 LR-PON的传输协议 | 第23-25页 |
2.2 EPON中的DBA算法 | 第25-31页 |
2.2.1 DBA简介 | 第25-29页 |
2.2.2 EPON中经典DBA算法在LR-PON中的适用性 | 第29-31页 |
2.3 LR-PON中的DBA算法 | 第31-40页 |
2.3.1 LR-PON中不考虑QoS的DBA算法 | 第32-38页 |
2.3.2 LR-PON中基于QoS的DBA算法 | 第38-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LR-PON中考虑传播时延差异性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 第41-65页 |
3.1 考虑传播时延差异性的DBA算法研究现状 | 第41-44页 |
3.2 改进的考虑传播时延差异性的多线程DBA算法 | 第44-52页 |
3.2.1 多线程轮询算法的不足 | 第44-45页 |
3.2.2 IMTP算法中的动态带宽分配过程 | 第45-50页 |
3.2.3 通信流程 | 第50-52页 |
3.3 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52-64页 |
3.3.1 仿真模型 | 第53-59页 |
3.3.2 仿真参数设置 | 第59页 |
3.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9-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LR-PON中一种改进的自适应多线程轮询算法 | 第65-84页 |
4.1 LR-PON中自适应算法研究现状 | 第65-70页 |
4.1.1 固定线程轮询算法的局限性 | 第65-66页 |
4.1.2 LR-PON中自适应DBA算法概述 | 第66-70页 |
4.2 基于包时延的自适应多线程轮询算法 | 第70-73页 |
4.2.1 算法主要思想 | 第70-72页 |
4.2.2 算法描述 | 第72-73页 |
4.3 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73-83页 |
4.3.1 仿真模型 | 第73-75页 |
4.3.2 仿真参数设置 | 第75-76页 |
4.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6-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作者简介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