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 遗弃罪保护法益之界定 | 第13-25页 |
(一) 我国刑法学界对遗弃罪保护法益的界定 | 第13-19页 |
1. 家庭成员间的扶养请求权 | 第13-16页 |
2. 无独立生活能力人之生命、健康权 | 第16-19页 |
3. 一般受扶养权 | 第19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遗弃罪保护法益的规定 | 第19-25页 |
1. 遗弃罪法益的规定 | 第19-22页 |
2. 对我国遗弃罪法益设定的启发 | 第22-25页 |
二、 遗弃罪法益变更对构成要件之影响 | 第25-31页 |
(一) 行为主体的扩大化 | 第25-27页 |
1. 现行刑法中遗弃罪的主体范围 | 第25页 |
2. 我国遗弃罪主体的应然思考 | 第25-27页 |
(二) 行为对象的现实转变 | 第27-28页 |
(三) 遗弃行为的重新审视 | 第28-31页 |
1. 扶养义务来源 | 第28-29页 |
2. 具体行为形态 | 第29-31页 |
三、 遗弃罪保护法益的变更对司法认定的影响 | 第31-37页 |
(一) 遗弃罪的罪与非罪 | 第31-35页 |
1. 基于法律行为的遗弃罪认定 | 第31-32页 |
2. 基于职务或业务上的要求应负的义务 | 第32-33页 |
3. 基于先前行为的遗弃罪认定 | 第33-34页 |
4. 紧密共同体成员所引起的义务 | 第34-35页 |
(二) 遗弃罪的此罪与彼罪 | 第35-37页 |
四、 遗弃罪司法认定中的疑难问题 | 第37-42页 |
(一) 破坏亲子关系与遗弃罪的认定 | 第37页 |
(二) 夫妻之间不为救助义务与遗弃罪的认定 | 第37-38页 |
(三) 被害人承诺与遗弃罪的认定 | 第38-39页 |
(四) 遗弃罪的共犯问题 | 第39-42页 |
1. 数个扶养义务人共同为遗弃行为之认定 | 第39-40页 |
2. 扶养义务人与非扶养义务人共同为遗弃行为之认定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