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乐凹陷带构造特征及其对卡林型金矿成矿的影响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9-13页 |
| ·目的任务 | 第9-10页 |
| ·研究区范围、交通和自然地理条件 | 第10-11页 |
| ·以往工作程度 | 第11页 |
| ·工作完成情况及其主要成果 | 第11-13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18页 |
| ·地层概况 | 第13-15页 |
| ·构造特征 | 第15-17页 |
| ·区域深大断裂构造特征 | 第15-16页 |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6-17页 |
| ·岩浆岩 | 第17-18页 |
| 第3章 萍乐凹陷带西段构造特征 | 第18-35页 |
| ·株潭-金瑞-宜春构造剖面 | 第18-29页 |
| ·黄茅—慈化—株潭—魁溪 | 第18-25页 |
| ·魁溪—龙塘—洪塘镇 | 第25-27页 |
| ·新田—新坊 | 第27-29页 |
| ·宜丰—上高—双林镇构造剖面 | 第29-30页 |
| ·东西构造异同及构造体系的划分 | 第30-35页 |
| ·强度差异对比 | 第30页 |
| ·发育时间对比 | 第30-31页 |
| ·南北向构造变化 | 第31页 |
| ·武功山伸展构造体系 | 第31-32页 |
| ·九岭南缘逆冲推覆构造体系 | 第32-33页 |
| ·南北构造体系对接带 | 第33-35页 |
| 第4章 萍乐凹陷带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 第35-45页 |
| ·区域地层中金的分布 | 第35-39页 |
| ·地层与矿化的关系 | 第35页 |
| ·岩性与矿化的关系 | 第35-36页 |
| ·地层与矿源层 | 第36-39页 |
| ·断裂构造作用与成矿作用 | 第39-43页 |
| ·区域构造解析 | 第39-40页 |
| ·剪切变质带对成矿的影响 | 第40-43页 |
| ·构造组合对成矿的影响 | 第43-45页 |
| ·“褶皱+断裂”组合样式对成矿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断裂叠加部位对成矿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第5章 构造控矿实例 | 第45-58页 |
| ·小龙金矿 | 第45-50页 |
| ·矿区地质简介 | 第45-47页 |
| ·构造控矿特征 | 第47-50页 |
| ·余家里(吴村)金矿 | 第50-54页 |
| ·矿区地质概述 | 第50-53页 |
| ·构造控矿 | 第53-54页 |
| ·大石芴金矿 | 第54-56页 |
| ·构造对卡林型金矿成矿的控制作用 | 第56-58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图1:株潭-金瑞-宜春构造剖面 | 第64-65页 |
| 附图2:宜丰-上高-南港构造剖面 | 第65-66页 |
| 附录1:个人简历 | 第66-67页 |
| 附录2:论文发表 | 第67-68页 |
| 附录3:获奖成果证明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