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典型案例及争议焦点 | 第10-14页 |
(一) 案情回顾 | 第10-12页 |
1. 案例一 | 第10-11页 |
2. 案例二 | 第11页 |
3. 案例三 | 第11-12页 |
(二) 案件争议焦点 | 第12-14页 |
1. 案例一中被害人能否认定为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对象 | 第12页 |
2. 案例二中执法人员的行为方式能否认定为依法执行职务 | 第12-13页 |
3. 案例三中被告人的行为能否认定为暴力、胁迫 | 第13-14页 |
二、妨害公务罪的犯罪构成 | 第14-16页 |
(一) 妨害公务罪客体 | 第14-15页 |
(二) 妨害公务罪客观方面 | 第15页 |
(三) 妨害公务罪主体 | 第15页 |
(四) 妨害公务罪主观方面 | 第15-16页 |
三、妨害公务罪司法认定的难点 | 第16-23页 |
(一) 关于行为对象的认定 | 第16-18页 |
1. 关于何为“国家工作人员”的理论学说 | 第16-18页 |
2. 案例一中的几名被告人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 | 第18页 |
(二) 关于依法执行职务的认定 | 第18-20页 |
1. “法”的范围 | 第18-19页 |
2. 何为职务行为合法性 | 第19页 |
3. 案例二中的“隐性执法”是否属于“依法执行职务” | 第19-20页 |
(三) 关于暴力、威胁的认定 | 第20-23页 |
1. 暴力、威胁的内涵 | 第20-22页 |
2. 案例三中被告人的行为能否认定为暴力、威胁 | 第22-23页 |
四、妨害公务罪立法完善的建议 | 第23-27页 |
(一) 我国妨害公务罪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二) 立法完善的建议 | 第25-27页 |
1. 行为对象的立法完善 | 第25页 |
2. 行为方式的立法完善 | 第25-27页 |
结论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