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村分洪闸重建工程设计与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1.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路线及内容 | 第14-16页 |
1.2.1 研究路线 | 第14-15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流域简介 | 第16-26页 |
2.1 流域概况 | 第16-18页 |
2.1.1 地理概况 | 第16页 |
2.1.2 水系概况 | 第16页 |
2.1.3 气象特征 | 第16-17页 |
2.1.4 河道泄量及水位 | 第17页 |
2.1.5 施工期洪水 | 第17-18页 |
2.2 地质概况 | 第18-19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18-19页 |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19页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9页 |
2.3 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 第19-24页 |
2.3.1 地质结构 | 第19-20页 |
2.3.2 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 第20页 |
2.3.3 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 第20-23页 |
2.3.4 饱和粉细砂层地震液化判别 | 第23-24页 |
2.4 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工程任务和布置 | 第26-31页 |
3.1 工程任务 | 第26页 |
3.1.1 区域经济 | 第26页 |
3.1.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第26页 |
3.2 工程规模 | 第26-27页 |
3.3 研究依据 | 第27-29页 |
3.3.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 | 第27页 |
3.3.2 基本资料 | 第27-29页 |
3.4 工程布置 | 第29-31页 |
3.4.1 闸室轴线位置 | 第29页 |
3.4.2 闸室结构型式 | 第29页 |
3.4.3 闸门选型 | 第29页 |
3.4.4 两岸连接 | 第29页 |
3.4.5 消力池布置 | 第29-31页 |
第4章 建筑物尺寸确定 | 第31-49页 |
4.1 水力计算 | 第31-38页 |
4.1.1 闸室宽度的确定 | 第31页 |
4.1.2 消能防冲 | 第31-32页 |
4.1.3 消力池池深确定 | 第32-33页 |
4.1.4 消力池池长设计 | 第33页 |
4.1.5 海漫长度计算 | 第33-34页 |
4.1.6 防冲槽设计 | 第34页 |
4.1.7 防渗排水及止水设计 | 第34页 |
4.1.8 闸室稳定计算 | 第34-36页 |
4.1.9 圆弧翼墙稳定计算 | 第36-37页 |
4.1.10 闸室结构计算 | 第37-38页 |
4.2 地基设计 | 第38-41页 |
4.3 建筑设计 | 第41-42页 |
4.4 工程安全监测 | 第42页 |
4.5 防冻防渗设计 | 第42页 |
4.6 电气设计 | 第42-45页 |
4.6.1 电气一次系统 | 第42-44页 |
4.6.2 电气二次系统 | 第44-45页 |
4.7 土建工程量 | 第45-49页 |
第5章 施工组织设计 | 第49-60页 |
5.1 施工条件 | 第49页 |
5.2 施工导流及施工排水 | 第49-50页 |
5.2.1 施工导流 | 第49页 |
5.2.2 施工排水 | 第49-50页 |
5.3 主体工程施工 | 第50-51页 |
5.3.1 施工方案规划 | 第50页 |
5.3.2 土方工程 | 第50页 |
5.3.3 砌石工程 | 第50页 |
5.3.4 混凝土工程 | 第50-51页 |
5.3.5 机电设备及金属结构安装 | 第51页 |
5.3.6 分洪坝拆除 | 第51页 |
5.4 施工交通运输 | 第51-52页 |
5.4.1 对外交通 | 第51页 |
5.4.2 场内道路 | 第51-52页 |
5.5 施工工厂设施 | 第52-53页 |
5.5.1 混凝土系统 | 第52页 |
5.5.2 机械修配及综合加工系统 | 第52页 |
5.5.3 风、电、水、通信及照明系统 | 第52-53页 |
5.6 施工总布置 | 第53-54页 |
5.6.1 施工总布置的规划原则 | 第53页 |
5.6.2 施工布置 | 第53-54页 |
5.6.3 土石方平衡 | 第54页 |
5.7 施工总进度 | 第54-55页 |
5.8 主要技术供应 | 第55页 |
5.8.1 主要建筑材料 | 第55页 |
5.9 施工技术要求 | 第55-60页 |
5.9.1 基础土石方开挖 | 第55-56页 |
5.9.2 土石方回填及砌石 | 第56页 |
5.9.3 混凝土施工 | 第56-58页 |
5.9.4 水泥搅拌桩 | 第58-60页 |
第6章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研究 | 第60-65页 |
6.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60页 |
6.2 环境影响分析 | 第60页 |
6.2.1 有利的环境影响 | 第60页 |
6.2.2 不利的环境影响 | 第60页 |
6.3 环境保护研究 | 第60-61页 |
6.3.1 施工区环境保护 | 第60-61页 |
6.4 设计水平年 | 第61页 |
6.5 水土保持研究 | 第61-63页 |
6.5.1 水土保持分区 | 第61页 |
6.5.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 第61-62页 |
6.5.3 水土保持工程量 | 第62-63页 |
6.6 水土保持施工 | 第63-65页 |
6.6.1 施工条件 | 第63页 |
6.6.2 施工方法 | 第63页 |
6.6.3 施工进度 | 第63-64页 |
6.6.4 水土保持工程管理 | 第64页 |
6.6.5 水土保持监测设计 | 第64-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