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杂种优势概念及利用概况 | 第11-16页 |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概况 | 第11-12页 |
·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利用概况 | 第12-15页 |
·杂交小麦育种存在问题的探讨以及发展趋势的展望 | 第15-16页 |
·小麦多子房现象的发现及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多子房性状与雄蕊心皮化的区别 | 第16页 |
·小麦多子房性状的发现及主要特征 | 第16页 |
·多子房小麦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16-17页 |
·花器官及胚和胚乳地异常发育 | 第17页 |
·多子房小麦的遗传分析 | 第17-18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多子房小麦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国内外对小麦多子房及三雌蕊性状的最新研究进展 | 第19页 |
·多子房小麦的应用价值 | 第19页 |
·其他作物花器官突变概述 | 第19页 |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技术及现状 | 第19-26页 |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策略 | 第20-22页 |
·蛋白凝胶质谱兼容性处理技术 | 第22页 |
·蛋白质质谱鉴定技术 | 第22-23页 |
·其它蛋白质组学技术 | 第23-24页 |
·蛋白质组学研究中面临的问题 | 第24-25页 |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MU77(2)及 77(2)幼穗蛋白双向电泳结合二级质谱分析 | 第26-32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8页 |
·小麦幼穗蛋白质的制备、纯化及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双向电泳 | 第29-30页 |
·第一向 IEF | 第29-30页 |
·第 2 向 SDS-PAGE 电泳 | 第30页 |
·染色 | 第30-31页 |
·图像的扫描与分析 | 第31页 |
·蛋白点的切取,质谱鉴定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小麦幼穗蛋白质的 SDS-PAGE 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32-33页 |
·小麦幼穗总蛋白 SDS-PAGE 检测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近等基因系Mu77(2)和77(2)的差异蛋白 | 第33-37页 |
·特异表达蛋白的二级质谱分析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9-43页 |
·小麦幼穗全蛋白样品的制备 | 第39页 |
·有特异性差异的蛋白质功能分析 | 第39-43页 |
·与植物抗逆性相关蛋白 | 第39页 |
·植物抗病相关蛋白 | 第39-40页 |
·高迁移率族蛋白 | 第40-41页 |
·与代谢相关蛋白 | 第41页 |
·核糖体小亚基蛋白 | 第41页 |
·信号转导相关蛋白 | 第41-42页 |
·与能量相关蛋白 | 第42页 |
·未知功能蛋白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