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煤自燃机理研究 | 第9-11页 |
1.2.2 煤自燃特性参数的实验研究 | 第11页 |
1.2.3 煤自燃监测技术研究 | 第11-12页 |
1.2.4 煤自燃预报技术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不同含水率的柠条塔矿 2-2煤程序升温实验研究 | 第15-24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15-16页 |
2.2 实验条件 | 第16-17页 |
2.2.1 煤样工业分析结果 | 第16页 |
2.2.2 煤样制备及实验条件 | 第16-17页 |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7-23页 |
2.3.1 含水率对CO产生量的影响 | 第17页 |
2.3.2 含水率对CO_2产生量的影响 | 第17-18页 |
2.3.3 含水率对CH_4产生量的影响 | 第18-19页 |
2.3.4 含水率对C_2H_4和C_2H_6产生量的影响 | 第19-20页 |
2.3.5 含水率对耗氧速率的影响 | 第20-22页 |
2.3.6 含水率对煤自燃关键温度点的影响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柠条塔矿 2~(-2)水浸煤自然发火特性实验研究 | 第24-38页 |
3.1 实验方法及结果 | 第24-25页 |
3.1.1 实验装置 | 第24-25页 |
3.1.2 实验条件 | 第25页 |
3.1.3 实验结果 | 第25页 |
3.2 煤自燃特性参数分析 | 第25-32页 |
3.2.1 温度数据分析 | 第25-28页 |
3.2.2 气体数据分析 | 第28-30页 |
3.2.3 耗氧速率 | 第30-32页 |
3.3 煤自燃极限参数分析 | 第32-37页 |
3.3.1 理论分析 | 第32-33页 |
3.3.2 自燃极限参数 | 第33-35页 |
3.3.3 极限参数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柠条塔矿 2~(-2)煤自然发火早期预报指标研究 | 第38-48页 |
4.1 基于指标气体分析的煤自燃预测预报技术 | 第38-41页 |
4.1.1 指标气体种类 | 第38-39页 |
4.1.2 指标气体的特征分析 | 第39-40页 |
4.1.3 指标气体的选取原则 | 第40-41页 |
4.2 气体预报指标的定性分析 | 第41-42页 |
4.3 柠条塔矿 2~(-2)煤自然发火气体指标的优选 | 第42-45页 |
4.3.1 灰色关联度及计算方法 | 第42-43页 |
4.3.2 预报指标的灰色关联度计算 | 第43-45页 |
4.4 确定采空区自然发火预报指标 | 第45-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5 煤自然发火早期预报技术现场应用 | 第48-58页 |
5.1 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的采空区煤自燃监测 | 第48-55页 |
5.1.1 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的构成 | 第48-49页 |
5.1.2 采空区煤自燃温度测点布置 | 第49-50页 |
5.1.3 光纤测温系统井下安装 | 第50-51页 |
5.1.4 分布式光纤测温运行及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5.2 基于束管监测系统的采空区煤自燃早期监测 | 第55-56页 |
5.2.1 采空区气体束管监测系统测点布置 | 第55-56页 |
5.2.2 采空区束管监测及结果分析 | 第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页 |
6.2 展望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表 | 第65-74页 |
附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