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学术史回顾 | 第7-9页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9-11页 |
第一章 五道神之起源 | 第11-33页 |
第一节“行路难”:先秦时的道路神信仰 | 第12-18页 |
一、“五祀”中的“行祀” | 第12-15页 |
二、“游必有方”:先秦时期出行的神秘主义色彩 | 第15-18页 |
第二节“微蔑小禁”:秦汉时道路神信仰的起伏 | 第18-23页 |
一、“行”或“井”:“五祀”系统的重组 | 第18-20页 |
二、神权一统:道路神信仰的最后辉煌 | 第20-22页 |
三、“民不得有出门之祀” | 第22-23页 |
第三节“五道将军”与“五道大神” | 第23-31页 |
一、“生死异路”:地下世界中的道路神 | 第23-25页 |
二、此“将军”非彼“将军” | 第25-27页 |
三、此“五道”非彼“五道” | 第27-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二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五道神信仰 | 第33-53页 |
第一节 神仙下凡:五道神形象的人格化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唐五代敦煌地区的五道神信仰 | 第35-43页 |
一、写经卷末的题记愿文 | 第36-38页 |
二、一般祈请文、回向发愿文 | 第38-39页 |
三、驱傩词《儿郎伟》 | 第39-40页 |
四、与十王信仰有关的经典与仪范 | 第40-42页 |
五、变文 | 第42-43页 |
第三节 五道神的其它职能 | 第43-52页 |
一、出行卜吉 | 第43-45页 |
二、治病禳灾 | 第45-47页 |
三、求雨祈晴 | 第47-48页 |
四、镇宅镇墓 | 第48-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五道神信仰 | 第53-81页 |
第一节 通俗文学中的五道神 | 第53-57页 |
一、《醒世恒言》 | 第54页 |
二、《水浒传》 | 第54-55页 |
三、《金瓶梅》 | 第55-56页 |
四、《庆丰年五鬼闹钟馗》 | 第56页 |
五、杂录 | 第56-57页 |
第二节“寿生”、“水陆”与“黄箓”:佛道仪式中的五道神 | 第57-71页 |
一、纸钱、寄库与寿生 | 第57-61页 |
二、水陆法会 | 第61-66页 |
三、黄箓斋仪 | 第66-71页 |
第三节“五通”与“五道”:五通神源流考辨 | 第71-80页 |
一、五通神之起源 | 第72-76页 |
二、“五通”与“五道”职能之比较 | 第76-77页 |
三、“五盗将军”与“五路财神” | 第77-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四章 近代以来五道神信仰:以华北地区为中心 | 第81-103页 |
第一节“村村可见”五道庙:华北地区五道庙述略 | 第81-89页 |
一、文学作品中的五道庙 | 第81-83页 |
二、庙宇与祭祀:五道庙与乡村神圣空间的构建 | 第83-89页 |
第二节 人鬼之间:华北地区“报庙”习俗浅析 | 第89-99页 |
一、“报庙”仪式述略 | 第89-96页 |
二、魂兮归来:“报庙”的文化内涵及其仪式意义 | 第96-99页 |
第三节 信仰、仪式与传说:五道神信仰的前世与今生 | 第99-102页 |
一、民间仪式中的五道神 | 第99-100页 |
二、民间传说中的五道神 | 第100-102页 |
小结 | 第102-103页 |
结语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