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水体富营养化概述 | 第12-15页 |
1.1.1 水体富营养化 | 第12页 |
1.1.2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现状 | 第12页 |
1.1.3 藻类水华及其危害 | 第12-14页 |
1.1.4 藻类水华的治理方法 | 第14-15页 |
1.2 水生植物的化感作用及抑藻研究 | 第15-18页 |
1.2.1 植物的化感作用 | 第15-16页 |
1.2.2 水生植物的化感抑藻 | 第16-18页 |
1.3 化感物质 | 第18-19页 |
1.3.1 水生植物抑藻的化感物质种类 | 第18-19页 |
1.3.2 化感物质的作用特点和释放途径 | 第19页 |
1.4 水生植物的抑藻机制 | 第19-22页 |
1.4.1 破坏藻细胞膜和亚显微结构 | 第20页 |
1.4.2 影响藻细胞的光合作用 | 第20-21页 |
1.4.3 活性氧介导的氧化损伤和改变藻细胞酶活性 | 第21页 |
1.4.4 影响藻细胞内蛋白的合成和基因的表达 | 第21-22页 |
1.5 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22页 |
1.6 研究的创新性 | 第22-24页 |
2 香蒲对营养盐的耐性机制 | 第24-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24-26页 |
2.2 测定方法 | 第26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2.4.1 香蒲对不同程度富营养盐中氮磷的去除作用 | 第26-27页 |
2.4.2 不同程度富营养盐对香蒲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7页 |
2.4.3 不同程度富营养盐对香蒲SOD和POD酶活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4 不同程度富营养盐对香蒲MDA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2.5 讨论与结论 | 第29-31页 |
3 香蒲不同部位的化感作用潜力研究 | 第31-4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3.1.3 实验设计 | 第32页 |
3.1.3.1 香蒲水浸提液的制备 | 第32页 |
3.1.3.2 种子萌发实验 | 第32页 |
3.2 化感作用的生物测定 | 第32-33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3.4.1 不同质量浓度香蒲根、叶和蒲黄浸提液对4种植物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33-36页 |
3.4.1.1 叶浸提液对4种植物种子的发芽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1.2 根浸提液对4种植物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34页 |
3.4.1.3 蒲黄浸提液对4种植物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34-36页 |
3.4.2 不同质量浓度香蒲根、叶和蒲黄浸提液对4种水生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6-39页 |
3.4.2.1 叶浸提液对4种水生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6-38页 |
3.4.2.2 根浸提液对4种水生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8页 |
3.4.2.3 蒲黄浸提液对4种水生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3 不同质量浓度香蒲根、叶和蒲黄浸提液对4种水生植物的综合化感效应 | 第39页 |
3.4.4 不同质量浓度香蒲叶、根和蒲黄浸提液对黄菖蒲SOD和MDA的影响 | 第39-40页 |
3.5 讨论与结论 | 第40-42页 |
4 两种不同条件下香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42-4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4.1.3 实验设计 | 第43页 |
4.1.3.1 香蒲各部位浸提液的制备 | 第43页 |
4.1.3.2 不同组织部位抑藻实验 | 第43页 |
4.1.3.3 不同初始藻密度抑藻实验 | 第43页 |
4.2 测定方法 | 第43页 |
4.3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4.4.1 香蒲不同组织部位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2 不同初始藻密度下香蒲叶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44-45页 |
4.5 讨论与结论 | 第45-47页 |
5 香蒲对铜绿微囊藻及水华鱼腥藻的化感抑制机理研究 | 第47-6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5.1.2 实验试剂 | 第47-48页 |
5.1.3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5.1.4 实验设计 | 第48页 |
5.1.4.1 香蒲叶浸提液的制备 | 第48页 |
5.1.4.2 香蒲叶浸提液对两种藻类的化感作用实验 | 第48页 |
5.2 测定方法 | 第48-49页 |
5.2.1 藻细胞密度测定 | 第48页 |
5.2.2 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 | 第48-49页 |
5.2.3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第49页 |
5.2.4 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49页 |
5.3 数据处理 | 第49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49-61页 |
5.4.1 不同质量浓度的香蒲叶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的生长影响 | 第49-52页 |
5.4.2 不同质量浓度的香蒲叶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第52-54页 |
5.4.3 不同质量浓度的香蒲叶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5.4.4 不同质量浓度的香蒲叶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55-56页 |
5.4.5 不同质量浓度的香蒲叶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SOD活性、POD活性和CAT活性的影响 | 第56-60页 |
5.4.6 不同质量浓度的香蒲叶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MDA含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5.5 讨论与结论 | 第61-64页 |
6 香蒲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 | 第64-73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6.1.2 实验试剂 | 第64页 |
6.1.3 实验仪器 | 第64-65页 |
6.1.4 实验设计 | 第65-66页 |
6.1.4.1 香蒲中化感物质的初步分离及其抑藻实验 | 第65页 |
6.1.4.2 香蒲粗提物的纯化及其抑藻实验 | 第65-66页 |
6.1.4.3 香蒲化感物质的GC-MS分析 | 第66页 |
6.1.4.4 香蒲化感物质联合抑藻实验 | 第66页 |
6.2 测定方法 | 第66页 |
6.3 数据处理 | 第66页 |
6.4 结果与分析 | 第66-71页 |
6.4.1 香蒲粗提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66-67页 |
6.4.2 香蒲纯提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67-68页 |
6.4.3 活性组分A6和B2的GC-MS分析 | 第68-71页 |
6.4.4 香蒲中化感物质联合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影响 | 第71页 |
6.5 讨论与结论 | 第71-7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7.1 结论 | 第73-74页 |
7.2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8页 |
缩略词 | 第88-89页 |
个人简介 | 第89-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录用/发表的论文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