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相关概念的提出及其流行病学 | 第12-15页 |
1.3.1 工作场所欺负行为的概念及其流行病学 | 第12-14页 |
1.3.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及其流行病学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启示与目的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17-22页 |
2.1 文献查阅法 | 第17页 |
2.2 研究临床护士工作场所欺负行为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性的方法 | 第17-20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2.2.2 研究工具 | 第18-20页 |
2.3 资料收集 | 第20页 |
2.4 质量控制 | 第20页 |
2.4.1 设计阶段 | 第20页 |
2.4.2 实施阶段 | 第20页 |
2.4.3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阶段 | 第20页 |
2.5 统计方法 | 第20-22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2-32页 |
3.1 预调查的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第22-23页 |
3.1.1 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22页 |
3.1.2 问卷的效度 | 第22-23页 |
3.2 临床护士的一般情况 | 第23-24页 |
3.3 临床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欺负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24-30页 |
3.3.1 年龄在中文版负性行为量表得分的差异性分析 | 第25-26页 |
3.3.2 婚姻状况在中文版负性行为量表得分的差异性分析 | 第26页 |
3.3.3 职称在中文版负性行为量表得分的差异性分析 | 第26页 |
3.3.4 职务在中文版负性行为量表得分的差异性分析 | 第26-27页 |
3.3.5 工作年限在中文版负性行为量表得分的差异性分析 | 第27页 |
3.3.6 用工性质在中文版负性行为量表得分的差异性分析 | 第27-28页 |
3.3.7 是否独生子女在中文版负性行为量表得分的差异性分析 | 第28页 |
3.3.8 科室在中文版负性行为量表得分的差异性分析 | 第28-29页 |
3.3.9 文化程度在中文版负性行为量表得分的差异性分析 | 第29页 |
3.3.10 夜班在中文版负性行为量表得分的差异性分析 | 第29-30页 |
3.4 临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欺负行为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1页 |
3.5 工作场所欺负行为的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 第31-32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2-39页 |
4.1 临床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 | 第32页 |
4.2 临床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欺负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32-33页 |
4.3 一般资料对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欺负行为的影响分析 | 第33-35页 |
4.3.1 年龄 | 第33页 |
4.3.2 婚姻状况 | 第33页 |
4.3.3 职称 | 第33页 |
4.3.4 职务 | 第33-34页 |
4.3.5 工作年限 | 第34页 |
4.3.6 用工性质 | 第34页 |
4.3.7 是否独生子女 | 第34-35页 |
4.3.8 科室 | 第35页 |
4.3.9 文化程度 | 第35页 |
4.3.10 夜班频率 | 第35页 |
4.4 工作场所欺负行为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性 | 第35-36页 |
4.5 工作场所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36页 |
4.6 相关对策与建议 | 第36-39页 |
4.6.1 重视工作场所欺负行为,形成公众意识 | 第36-37页 |
4.6.2 关心工作场所欺负行为的受害者 | 第37页 |
4.6.3 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 | 第37-38页 |
4.6.4 建立相关制度和法规 | 第38-3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9-41页 |
5.1 结论 | 第39页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9页 |
5.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附录 | 第48-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综述 | 第53-60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