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7-8页 |
1.1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7页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7页 |
1.3 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 第7-8页 |
1.4 研究的途径及方法 | 第8页 |
2 唐代工笔仕女画 | 第8-15页 |
2.1 简述唐代工笔仕女画的概念 | 第8页 |
2.2 唐代工笔仕女画产生的背景 | 第8-10页 |
2.2.1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历史背景 | 第8-9页 |
2.2.2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时代背景 | 第9-10页 |
2.3 在唐代工笔仕女画中女性的社会身份 | 第10页 |
2.4 唐代工笔仕女画的发展历程 | 第10-15页 |
3 唐代纹饰图案 | 第15-23页 |
3.1 唐代纹饰图案的种类 | 第15页 |
3.2 唐代纹饰图案的特征 | 第15-16页 |
3.2.1 唐代纹饰图案的时代性特征 | 第15-16页 |
3.2.2 唐代纹饰图案的地域性特征 | 第16页 |
3.2.3 唐代纹饰图案的民族性特征 | 第16页 |
3.3 唐代工笔仕女画中涉及到的纹饰图案 | 第16-23页 |
4 人文意义的体现 | 第23-32页 |
4.1 从“六法论”看唐代工笔仕女画的人文意义 | 第24-25页 |
4.2 从“六法论”看唐代纹饰图案的人文意义 | 第25-28页 |
4.3 人文意义对唐代工笔仕女画纹饰图案的影响 | 第28-29页 |
4.4 “大唐丽人”华服体现的“赏观”属性 | 第29-30页 |
4.5 纹饰图案装饰性营造的“赏观”属性 | 第30页 |
4.6 “赏观”属性引出的以文化自信为主的人文意义 | 第30-32页 |
5 对工笔人物画创作的指导意义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