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知识研究--基于格尔兹阐释人类学和劳斯科学实践哲学的视角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绪论 | 第13-23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 格尔兹 | 第13-18页 |
2. 劳斯 | 第18-20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20页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0-23页 |
第一章 地方性知识观的兴起 | 第23-29页 |
一、普遍性知识观概述 | 第23-25页 |
二、地方性知识观兴起的背景 | 第25-26页 |
三、地方性知识理论的兴起和演化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格尔兹阐释人类学视野中的地方性知识 | 第29-57页 |
一、学术渊源及社会与时代背景 | 第29-35页 |
1. 社会与时代背景 | 第29-30页 |
2. 后学与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 | 第30-32页 |
3. 阐释理论的渊源 | 第32-35页 |
二、"阐扬"的两种方法论 | 第35-40页 |
1. 对认知人类学的批判继承 | 第35-37页 |
2. 对符号人类学的批判继承 | 第37-40页 |
三、格尔兹论证的策略和方法 | 第40-51页 |
1. 福柯的破与格尔兹的立 | 第40-43页 |
(1) 格尔兹的"本文" | 第40-41页 |
(2) 福柯对传统知识的破 | 第41-42页 |
(3) 格尔兹对知识的立 | 第42-43页 |
2. 对传统文化志的质疑与拯救 | 第43-45页 |
3. 语言和语义学方法与"深度描写" | 第45-50页 |
4. 对"叙述"和"译释"的阐释 | 第50-51页 |
四、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 | 第51-57页 |
1. 地方性知识的获得 | 第52-54页 |
2. 地方性知识的不断深化 | 第54-55页 |
3. 地方性知识的校验 | 第55-57页 |
第三章 劳斯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的地方性知识 | 第57-87页 |
一、理论渊源及出发点 | 第57-68页 |
1. 实践哲学的由来与发展 | 第57-61页 |
2. 劳斯科学实践哲学的起点 | 第61-64页 |
3. 实用主义和新经验主义 | 第64-68页 |
二、劳斯的策略和方法 | 第68-80页 |
1. 权力和知识的新解与科学合理性 | 第68-72页 |
2. 对库恩的两种不同解读 | 第72-75页 |
3. 解释学的两条进路及比较 | 第75-80页 |
三、劳斯科学实践哲学与科学知识的地方性 | 第80-87页 |
1. 劳斯的实践解释学 | 第80-83页 |
2. 劳斯的地方性知识 | 第83-87页 |
第四章 对两种地方性知识观的评析和思考 | 第87-115页 |
一、对两种地方性知识观的比较与评价 | 第87-100页 |
1. 特征和性质比较 | 第87-89页 |
(1) 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概念的来源和特征 | 第87-89页 |
(2) 劳斯地方性知识的性质 | 第89页 |
2. 两者的不足及修正 | 第89-100页 |
(1) 阐释人类学理论的困境 | 第90-93页 |
(2) 格尔兹方法论的不足 | 第93-96页 |
(3) 普遍性与地方性矛盾之解的缺陷及修正 | 第96-98页 |
(4) 对质疑的反驳 | 第98-100页 |
二、对地方性知识理论的批判 | 第100-109页 |
1. "地方性知识"是什么? | 第100-102页 |
2. 地方性知识的辩护 | 第102-104页 |
3. 知识地方性的理论困境 | 第104-109页 |
三、坚持什么样的知识观 | 第109-115页 |
1. 坚持温和的相对主义 | 第110-112页 |
2. 适度坚持科学知识的地方性 | 第112-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9-121页 |
后记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