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1-13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第2章 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互动景观装置研究综述 | 第14-25页 |
2.1 有关装置艺术的概念阐释与发展背景 | 第14-17页 |
2.1.1 概念阐释 | 第14页 |
2.1.2 发展背景 | 第14-17页 |
2.2 类型划分及特点概述 | 第17-20页 |
2.2.1 机械动力式互动景观装置 | 第17-18页 |
2.2.2 声光电(传感)混合式互动景观装置 | 第18-19页 |
2.2.3 数字化互动景观装置 | 第19-20页 |
2.3 核心观念:交互性 | 第20-24页 |
2.3.1 交互性的概念 | 第20-21页 |
2.3.1.1 交互性:一种新的基于人类行为的系统体验的互动性 | 第20页 |
2.3.1.2 交互性理念的发生与实现 | 第20-21页 |
2.3.2 交互性的类型 | 第21-24页 |
2.3.2.1 由感官而引起的心理层面的认知性交互 | 第22-23页 |
2.3.2.2 由行为而引起的生理层面的参与性交互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杭州西溪公园互动景观装置调研分析 | 第25-34页 |
3.1 西溪公园互动景观装置概况 | 第25-27页 |
3.1.1 西溪公园基本状况 | 第25-26页 |
3.1.2 “水路相望”展览及作品整体概况 | 第26-27页 |
3.2 西溪公园互动景观装置与人、生态环境的融合 | 第27-30页 |
3.2.1 “林中物语” | 第27-28页 |
3.2.2 “瓦墙呼吸” | 第28-29页 |
3.2.3 “探秘西溪” | 第29-30页 |
3.3 互动景观装置介入西溪公园的优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3.3.1 优点:布局合理与特色鲜明 | 第30-31页 |
3.3.2 问题:规划不足与维护乏力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公园互动景观装置的设计原则和价值体现 | 第34-42页 |
4.1 互动景观装置介入公园的影响因素 | 第34-37页 |
4.1.1 场所空间与地域文化 | 第34-36页 |
4.1.2 人的行为因素 | 第36-37页 |
4.2 公园互动景观装置的设计原则 | 第37-40页 |
4.2.1 科技与艺术相结合 | 第37-38页 |
4.2.2 “以人为本” | 第38页 |
4.2.3 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 | 第38-40页 |
4.3 公园互动景观装置的价值体现 | 第40-41页 |
4.3.1 形式审美与体验式创造 | 第40页 |
4.3.2 人文关怀与科技生态 | 第40-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武汉金银湖公园互动景观装置设计规划 | 第42-51页 |
5.1 金银湖公园概况 | 第42-43页 |
5.2 金银湖公园互动景观装置的设计理念 | 第43-44页 |
5.3 设计方案与效果图分析 | 第44-50页 |
5.3.1 “虹浪”:技术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 第44-48页 |
5.3.2 “悬桥”:梦幻与现实的美妙结合 | 第48-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52页 |
6.2 展望 | 第52-53页 |
插图附录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