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 1.1 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光致发光 | 第13-16页 |
| 1.1.1 稀土离子的4f电子能级 | 第13-14页 |
| 1.1.2 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发光原理 | 第14-15页 |
| 1.1.3 影响稀土有机配合物发光性质的因素 | 第15-16页 |
| 1.2 稀土配位聚合物的应用 | 第16-17页 |
| 1.2.1 荧光发光材料 | 第16页 |
| 1.2.2 近红外发光材料 | 第16-17页 |
| 1.2.3 稀土功能材料 | 第17页 |
| 1.3 稀土羧酸有机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7-28页 |
| 1.3.1 一元羧酸类稀土有机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1.3.2 二元羧酸类稀土有机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 1.3.3 多元羧酸类稀土有机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 1.3.4 含混合配体的稀土羧酸有机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 1.4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内容 | 第28-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5页 |
| 第二章 基于对苯二甲酸及草酸的混配体稀土金属-有机骨架配合物[Ln_2(BDC)_2(ox)(H_2O)_4]·2H_2O(其中Ln=Tb, Dy,Gd)和Ln_2(BDC)_2(ox)(H_2O)2(其中Ln=Ho,Er,Yb)的合成、结构及荧光性质 | 第35-63页 |
| 摘要 | 第35页 |
| 2.1 前言 | 第35-36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36-41页 |
| 2.2.1 仪器设备及主要实验试剂 | 第36-37页 |
| 2.2.2 配合物1-6的合成 | 第37-38页 |
| 2.2.3 晶体结构的测定 | 第38-41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5页 |
| 2.3.1 配合物合成条件的优化选择 | 第41-44页 |
| 2.3.2 粉末XRD | 第44页 |
| 2.3.3 配合物1和4晶体结构解析 | 第44-49页 |
| 2.3.4 配合物1-6及自由配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9页 |
| 2.3.5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49-50页 |
| 2.3.6 自由配体H_2BDC的液体紫外 | 第50-51页 |
| 2.3.7 固体漫反射分析 | 第51-52页 |
| 2.3.8 能量传递机理 | 第52-53页 |
| 2.3.9 荧光性质 | 第53-55页 |
| 2.4 小结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第三章 基于2,2’-联吡啶-3,3’-二羧酸及草酸的混配体稀土金属簇-有机骨架配合物[Ln_4(μ_3-OH)_4(bpdc)_3(ox)(H_2O)_5]-nH_2O(Ln=Dy(1),n=13;Er(2),n=11)的设计、合成及荧光性质 | 第63-91页 |
| 摘要 | 第63页 |
| 3.1 前言 | 第63-64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64-72页 |
| 3.2.1 仪器设备及主要实验试剂 | 第64-65页 |
| 3.2.2 配体H_2bpdc及配合物1、2的合成 | 第65-66页 |
| 3.2.3 晶体结构的测定 | 第66-72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4页 |
| 3.3.1 配合物合成条件的优化选择 | 第72-74页 |
| 3.3.2 粉末XRD | 第74页 |
| 3.3.3 配合物2晶体结构解析 | 第74-78页 |
| 3.3.4 配合物1、2及配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78页 |
| 3.3.5 热稳定性分析 | 第78-79页 |
| 3.3.6 自由配体H2bpdc的液体紫外 | 第79-80页 |
| 3.3.7 固体漫反射分析 | 第80-81页 |
| 3.3.8 能量传递机理 | 第81-82页 |
| 3.3.9 荧光性质 | 第82-84页 |
| 3.4 小结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 4.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91-92页 |
| 4.2 展望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95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95-97页 |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97-98页 |
| 附件 | 第98-99页 |